论文:试论陆春龄先生笛子艺术中的人民性特征
试论陆春龄先生笛子艺术中的人民性特征 (周晴\\文) 关键词:陆春龄,笛子艺术,人民性。
陆春龄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笛子艺术家,也是家喻户晓的人民音乐家。半个多世纪来,他用笛声赞美祖国,歌颂人民,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笛子作品。他长期以来,上工矿,下农村,奔军营,跑边疆,活跃在祖国的万水千山之间。他的足迹到达世界的各个地方,为全世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送去美妙的笛声。以致今天只要提起笛子,人民就会联想到陆春龄。在人民眼里,陆春龄就是他们心中最熟悉的人民音乐家
陆春龄的笛子艺术不但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被誉为“神笛”,“魔笛”,“笛子泰斗”等等。而且,在他的笛子作品中,始终坚定地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笛子艺术中的人民性特征。
艺术的人民性特征这个概念,自从十九世纪初被提出以来,已经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了,经过不断的发展,人民性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列宁提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并把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作为文艺的基本内容之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并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口号。
我们今天分析陆春龄的笛子艺术中的人民性特征,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特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和历史唯物的分析。
可以这样说,在陆春龄的笛子艺术作品中,集中反映出建国以来各个历史阶段人民的思想,情绪,愿望和利益,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进步意义。这些作品引人入胜,令人神往,赏心悦目,给人以真善美的享受。引导人民高尚的趣味和健康的情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些在他的笛子曲《今昔》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今昔》全曲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笛子在优美的引子后,吹出欢乐的旋律,表现新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赞美。
第二部分,笛子低沉,压抑,悲愤,吹出一个叙事的曲调,使人们回忆起旧社会的苦难,继而乐曲速度逐渐加快,情绪十分激动,显示出人们坚决向反动势力作斗争,并走向胜利。
第三部分,再次歌唱了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乐曲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在陆春龄的另一首作品《喜报》中,表现的也是对祖国建设的赞美。《喜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笛子奏出富有装饰音的旋律,曲调跳跃流畅,洋溢着内心喜悦和欢乐。
第二部分,运用民间的五四拍子,曲调华丽而抒情,描写人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翩翩起舞。
第三部分,以华彩乐段,进一步抒发内心深处的喜悦心情。
第四部分,为全曲的最高潮,表达人们为祖国美好的明天,纵情同声歌唱。 在《水乡新貌》中,表达的是,通过优美深情的曲调,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新景象,歌颂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1961年,陆春龄从北欧演出回来,飞机低低掠过内蒙古大草原,看到如诗如画的塞外风光,他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创作了《奔驰在草原上》。这样一首歌颂草原牧民新生活的乐曲。
1962年,他在农村生活劳动时,被广大农民在生产第一线的豪迈气概和对美好前景的向往所感动,促使他创作了《江南春》这样一首充满时代气息而又诗情画意的优秀作品。
在陆春龄的其它许多的笛子作品中,人民性始终是不朽的主题。而许多民间乐曲经他改变整理后又重新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象《鹧鸪飞》,原本是一首湖南民间乐曲,自古有“鹧鸪不飞翔”之说。陆春龄反其道而行之,借喻鹧鸪的飞翔来表达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对自由幸福的追求与向往。这首曲,曾为毛泽东演奏过六次。
《小放牛》原为昆曲中的曲牌,经过陆春龄的改编,乐曲富有民歌色彩和田园风味,生动的表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在相互对答时的明快情绪。
陆春龄不但创作了大量反映祖国新面貌的作品,而且根据周总理的授意,改编创作了许多新颖朴实的外国笛曲,为增进世界人民的友好团结,做出了贡献。如他根据瑞典民间乐曲改编了反映人民欢乐生活的《三个姑娘在歌舞》;根据印度民间乐曲改编的描写渔夫晚归时的优美意境的《渔夫曲》,还有创作了用法国民间
三孔笛演奏的歌颂世界人民友谊长存的《友谊赞歌》。
人们常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以上举的几个例子,虽只是陆春龄艺术生涯八十年来的几朵浪花,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陆春龄的笛子艺术中,人民性始终是他作品中的最强音,称他为“人民音乐家”是恰如其分的。
在陆老八十七寿辰,艺术生涯八十周年之际,作为陆老在上海音乐学院教过的最后一名学生,仅以此文献给陆老,表达做学生的敬意。
周晴
2007年 四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