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系统全面的基础建设,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建设有用有效的好课程,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打造一流课程,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建设优质课程体系,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思路
为培养“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思维创新、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每个专业每年遴选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前期学校组织各学院(部)申报,并组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将资助经费进行建设。通过“先学院内重点建设、后校内立项建设、再学院内推广逐步铺开”的建设思路,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同时,在立项建设的项目中,推选出具我校特色的优秀课程,资助经费进行慕课的录制,并优先向公共平台推广。 二、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范围聚焦学校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引导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积极承担本科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水平,夯实专业的办学基础,增强专业的发展后劲,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对全校课程建设起示范带动作用。
“十三五”期间建设50门左右校级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基本覆盖学校招生的大部分本科专业,并带动各专业其它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形成具我校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三、建设要求与校内立项条件 (一)建设要求
1、课程建设要体现出教学的优质和高效,要坚持教、学、管综合考虑,以教、学为主,把教学效果放在首位,同时考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根据夯实专业办学基础、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改造、适当增加、删除、修改、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与当前学科发展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课程设计需要整体考虑,立足本专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来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学院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各自专业发展的长效建设规划。
4、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注重考核方式改革。支持开展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如开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开展以开放式和互动式为特征的案例教学;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开展微课教学、翻转课堂、MOOC教学等等。 5、要加强运用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6、支持围绕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建设,支持建设项目建设课程教学素材库、习题库(或者试题库)、教材库、软件库、网络资源库等教学支持资源。鼓励课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建设等。
7、积极开展围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教学研究活动,根据课程教学的性质与特点推动课程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鼓励
项目组在高级别的教研教改刊物上发表课程教学研究成果,引领示范本专业或者校内同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与改革。 8、学校优势专业的特色课程予以优先建设。
9、课程建设符合学校应用型大学定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应用能力。
10、课程评价依据《齐鲁工业大学专业核心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见附件1)。根据指标体系,验收时课程评价需达到合格课程及以上要求。 (二)校内立项条件
1、申报课程所属专业应为学校正在招生的专业,不接受学校暂停或者已经停止招生专业的相应专业核心课程申报本建设项目。 2、申报课程归属专业为教育部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基本专业的,申报课程名称应与该目录中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致。申报课程归属专业属于教育部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特设专业的,应与学校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相一致。
3、申报课程的负责人应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对课程教学有创新性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四、2016年校内立项及建设工作
各学院(部)每个专业限报一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项目。已有的校级精品课程不再申报。
教务处将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将资助经费进行建设,建设期一般为1-2年。如建设期间项目负责人因故调离
或者不再提任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申请变更负责人或者撤销立项。
推荐时间和提交材料要求:以学院(部)为单位组织申报,填写申报表(见附件2),于2016年10月28日前报送纸质版至教务处教研科(办公楼425),同时发送电子版至邮箱。 五、立项课程管理
1、项目经费:每门课程学校支持2万元。 2、课程建设周期为1-2年,学校组织专家验收。
3、在立项建设的优秀项目中,推选出具我校特色的优质课程,进一步资助经费进行在线课程的录制,并优先向公共平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