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3.3 地球公转与季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2..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教学重点』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对于二者对地球的影响是否孤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自转和公转的叠加构成地球的运动,那么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球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板书』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表示。 『演示』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读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 『板书』一、黄赤交角:23°26ˊ
『讲解』 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 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 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 演示步骤:
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
(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
(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展示圆盘』 说明圆盘含义。
圆盘表示黄道面,圆盘与地球仪的每一个接触点都是某一天太阳的直射点位置。盘面上的四个红箭头代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光线。 『演示实验』学生四人一组演示实验。 学生操作步骤:
(1)用一个地球仪从A位置开始演示公转,注意观察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怎样变化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2)分别用四个地球仪摆在A.B.C.D四个位置;
(3)学生将观察结果用“*”号填入表1直射点移动一栏中。 『教师指导』
『板图』 教师用箭头表示直射点移动过程。
『讨论』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教师指导』 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到下面跟踪指导,点拨。 『学生回答』略。 『板书』『总结讲解』
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 3月21日 6月22 9月23日 次年12月22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A B C D 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 化
『总结归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北回归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
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纬23°26ˊ(南回归线)。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板书』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讲解』 回归线的意义。
『提问』 哪些地区一年可以有两次直射的机会?什么地区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什么地区终年没有直射机会? 『学生讨论、回答』略。
『练习』 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 『学生回答』略。
『提问』阅读教材P21页最后两段及P22阅读部分,回答: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学生回答』略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板书』四季的划分 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一、黄赤交角:23°26ˊ
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 3月21日 6月22 9月23日 次年12月22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A B C D 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 化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三、四季的划分 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1.3.4 复习课
『复习目的』
1、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规律,特点和地理意义。
2、熟练的运用地球运动的规律地理意义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
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最重要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知识。 『复习难点』
(1)恒星日与太阳日。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太阳高度的计算。
(4)利用地运动知识解决实问题。 『教学方法』精讲精练式教学法。
『例一』读恒星日与太阳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线段中: 表示恒星日, 表示太阳日。 (2)恒星日比太阳日 (长或短),原因是 。
(3)地球自转的真正期是 ,时间为 。
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答案:(1)B C
(2) 短 恒星日比太阳日少转59′。 (3)恒星日,23时56分4秒。
o
『说明』(1)恒星日:真正周期,自转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 科学研究用。
o
(2)太阳日:自转36059′,所需时间24小时,生活中应用。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2)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恒星日大小不变。
『例二』读右图,完成1-2题的要求(阴影为夜半球) 1.图中的M地时间是
A.3月21日12时 B.3月21日8时
C.9月23日6时 D.9月23日中午13时 答案A
『点拨』从图中信息可知,晨线与子午线重合,因此一定是二分日,然后就容易判断了。M点所在子午线比晨线早6小时,即为12点,所以应选A项。 2.图中表示时节,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东北山区的河流有春汛 B.我国的植树节马上就到来 C.M点的昼长夜短 D.此时太阳直射点是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过渡 答案B
『点拨』我国植树节为3月12日,图中表示的时间为北半球春分日,即3月21日。东北地区河流春汛大约在4月份左右。
『例三』下图是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状况,读图并回答: ①这一天太阳直射 线。
②在图中画一条直线表示黄道面的位 置。
③图中有一处的画法有错误,请改正。 ④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的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点拨』这道题目是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中第一次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即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热带的范围是46°5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寒带的范围是90°-23°26′=66°34′,
北温带的范围是66°34′-23°26′=43°8′。假设黄赤交角减小到23°,热带的范围是46°,寒带的范围是90°-23°=67°,北温带的范围是67°-23°=44°,即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答案』①北回归线 ②黄道面的画法通过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轴与赤道的交点。③正确的画法将北极圈向南移动与晨昏线相交。④热带的范围缩小;寒带的范围也缩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例四』读中心点为地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1-2题: 1.甲地的时间为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