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感觉。 问:很容易滑怎么办? 答:练习
问:一定要用笔先练嘛?
答:用琴练习容易累,而且效果差不多,先开始是分解动作,等到4个手指都可以做好,再拿琴。 问:好像一指特别难揉动而且容易滑怎么办?
答:这个时候把琴的头用毛巾包一下,然后琴顶住墙,或者柜子,让琴不动。然后继续练习分解动作,最后在用弓子拉。弓子可以打八拍,一个音打八拍,颤的要匀,不能忽快忽慢,幅度也要一致,先慢后快。
练琴方法大总结
现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干枯练习法:这是在对某一首乐曲做过了多次通盘练习,运用过足够的感情,对音乐处理的布局安排也反复考虑定夺,一切对自己来说有一种饱和感,可能再继续通盘练.再投入感情的练会失去新鲜感的一种调整性练习。在做干枯练习法的时候不要投入感情,而要纯理性的.有分析的.解剖式的.更深入的.要求更高的一段段进行艺术加工.
2、各个击破蚕食练习法:把要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这些问题可能是比较难背的一段乐谱,可能是几句难拉准的双音,可能是一些别别扭扭的组合,可能是一种弓法技巧。最有效又不烦心的练习方法是利用零碎时间分次练这些项目,可以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试练,找到感觉,加强适应能力。有时一些所谓难点,不一定真有多难,只是自己不习惯,多接触几次,不要在心理上造成紧张,自会行的。
虽然做这些练习不一定每次都能很快见效,但可以肯定的------每练一次印象加深一次,感觉上适应力增强一次,当这些难点都被“啃过”之后,再通练乐曲时衔接前后一起练就容易多了。如扫路,先搬走几块石头,扔掉几个瓶子,然后再扫地就顺当多了,心也不那么烦。否则扫地时一碰到石头又要停下扫帚去搬石头,碰到瓶子又要弯下腰去捡瓶子……。
3、交替练习法:为了合理使用大脑,减轻疲劳感,可交替手的松紧状态练,分类交替练,音乐部分与技术部分交替练,在重点解决左手的问题后转移到右手的练习,已熟悉的与生疏的轮流练,看谱背谱交替练……总之,交替的目的是为了转换大脑的兴奋点,做到有劳有逸的安排不同的使用部位
4、加强运动量练习法:把所要演奏的乐曲连续通练几遍后,间或出现的问题在一遍结束后稍作加工练习,然后紧接在来一遍.再来一遍,再力度上.表情上.速度上也可有意的加大.夸张.加快。这种练习是一种超负荷锻炼和强迫发挥能力的方法
5、分类练习法:将形式不同但本质上类同的项目放在一起练。例如,可将揉弦.颤音.手指变化组合练习.双音练习等等放在一个时间里练,这样集中的练过之后,可以让手从各方面充分得到锻炼,借助于这些项目互相的促进作用,加强它们的能力。而练习右手时可将跳弓.击弓.顿弓.抛弓。连顿弓等放在一块时间里练,其功效也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会整体得到加强
6、轻松练习法:演奏小提琴这“演奏”一词(play),在英语里是玩的意思,字面上直译过来可叫“玩小提琴”。从这个意义上看,拉小提琴不应当是一件沉重痛苦的事情。有时听一些演奏家拉琴是那么得心应手.轻松自如,真像在“玩”(如克莱斯勒.海菲兹等等),这种易如反掌的感觉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操作上,还体现在音乐表现的即兴性.体现在音乐处理的不刻意的舒缓有度上,声音是那样的富有个性与魅力!
我们这些小提琴学习者是否也该在踏实.艰苦.枯燥的练习战役中找一找轻松感觉呢?是不是也该试一
试有朝一日“金蝉脱壳”“苦尽甘来”那般把演奏小提琴变得得心应手呢?
千万不能忘记我们练小提琴的目的是什么?决不是做永无止境的研练,永远出不了师!我曾经听到一位观众评价一位演奏者的演奏说:“听他演奏很劳累,因为看他很劳累,我们的心也变得劳累了……”
我们的练习必要分两步走:一是脚踏实地仔细练。二是放开脚步潇洒溜。决不能永远像裹足女人,如履薄冰。再做“潇洒溜”7慢练:慢练是必要的练琴方法之一,它可以将模糊整理的清晰,可以加深每一句的印象,可以仔细检查练出良好的音准,可以平定心态等。但是我不赞成太多的慢练,不赞成过于强调慢练,因为我的一个学生验证了这点,过多的慢练形成了一种不良习惯----那就是拖拖拉拉快不起来。还有就是对自己的演奏吹毛求疵,似乎脸不洗得干干净净就不能见人,而学练小提琴的过程就是脸不洗干净也要出去见人的。因为对小提琴的掌握是从一个又粗到精的过程,这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8、变节奏练:这是一种经常运用的练习方法。由于各个手指的能力不一样(有的平日用得多能力就强,有的用得少能力就弱,比如小指),为了使各指具有同等的灵敏度,这就要经过训练。在训练时不仅要发展指力,还要注意各指离弦的高度也要相近。手指有长短,若呈自然状态,他们离弦的高度是不一样的,这样落弦的速度也许不齐,这就要注意手型的问题。虽然不可能做到让各指整齐划一的守候在弦附近,可是应当大致保持这种状态。加强了手指灵活程度也不够,还要能适应各种变化运用,这单是按常规程度练是不能奏效的,要通过变节奏来促进。在做手指力量和灵敏度的练习时,一定要一鼓作气练到很累才休息,活动量一定要到位,不然达不到锻炼目的。
9、杂练:一般来说,都是由教师作出决定学生该练什么,很少有教师问学生:“你想拉什么?”在初学阶段,自己对一门技艺还未入门,是应当先听一些有经验者的指挥和带领,可是到了一定程度,最好自己也能有点“自由发挥”。学琴既是严格的,要遵循一定规律,但有不应当是刻板的.无创造性的。关于这个,只要了解一些成才者的不同道路就可明白。当然这种练习法要注意---基本功的问题不可丢掉。当手感位置较差.力量不够时要补基本功,不要让它们“油”掉了,一切变模糊了,眼看基本的能力在减弱。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下子能达到高度的,它既是循序渐进,又是波浪形的。
10、无琴练习法:当有空闲又不方便在琴上练习时,可以做一些徒手练习或心练。
徒手练习的可能性很多,活动手指,手指在桌面上敲敲打打等等。要掌握一种技艺,应在某个时期全身心投入进去,不然就很难获得真知,很难获得“特异功能”,时间如海绵中的水,要挤总挤得出的一切全看自己怎么对待。
关于心练,就是思索,背谱,默练,设想……。可以在想象中进行练习,仿佛琴就在手中,自己看另一个“影像”中的“我”在奏一首乐曲,一边“看”,一边进行审查,思考一下什么是熟练的不够的,什么是没解决的问题,对某一乐句如何处理为最佳?总体布局应当怎么样?对照他人的演奏自己还有那些不足?
这种默想的练习很多人都没有耐心做,大多数人是琴拿在手上才开始想练琴的事,这是不够的,这样的时间利用率不高是很可惜的。虽然各人能力不同,但是在心目中要懂得怎样的演奏是理想境界,不要害怕被人视为“好高骛远”。只有眼高手低,手才知道要往上抓,才能力争前进;没有这个境界和目标,太“谦虚”是不行的。“眼高手低”原是形容一个人的不切实际,但是在这里,我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和运用它。有时我们因感冒生病或肢体受伤不能练琴,或因外出看电视电影不能练琴,但是对于一个有心的学习者,如果有一点执著追求的精神,他们是不会让这些时间心安理得的浪费掉的时,也许有些细节顾不过来,不管他,慢慢改进
怎样科学练琴?最忌讳什么?
也许可以先这样想:当我们想到山的那一边,想到河的对岸,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安全快捷的达到目的?这就必须动脑筋去想办法,还应借助他人的经验和帮助,而这正是科学练琴的必要性。首要的是自己开动脑筋,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有时只有自己能寻找到最适合与自己的方法。
练琴最忌讳的是盲目练(盲目练不叫练,只是在拉.在动而已),学琴决不是拉过了什么就一定有长进的,如果无要求的乱拉,养成了不良习惯,改也难了。
科学练琴谈不上有什么程式,原则是苦干加巧干,争取举一反三,一举多得,合理运用脑力体力,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可是又要“只争朝夕”,抓住时机,争取早出成果。
练琴中的分练与合练
练琴的过程中,除了慢练和快练之外,还有分练与合练的实用方法。一首练习曲或乐曲,刚刚开始练习时,多采用分练的办法:分乐句练,分音组联,分乐段练,也可以分技巧练,分单手练(着重于左手或者着重于右手)。分练着眼的是具体问题,具体技法,特殊音或者特殊句,是解决难点和重点的好办法。
分练过后,可以进入合练。合练强调的是音乐的完整性,乐句的通畅,旋律的起伏,段落的层次,音乐结构安排以及情绪变化的线条和整体气势。合练时往往会暴露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音与音只见的衔接过渡,段落间速度的转换,双手配合不够紧密等,解决这些问题,仍然要采用分别练习来逐个击破,所以,分练与合练往往是穿插进行的。
练琴中的慢练与快练
当你准备提高进度时,当你学习新的技巧时,当你面临着演奏中的难点时,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慌乱,这时,只要将新的难的内容放慢速度进行练习,你就会发现这些难题要简单和容易的多。慢速联系是器乐练习的基础,慢练可以缓解心理和生理上的畏惧和紧张,使心理从容不迫,双臂放松通畅,有利于掌握方法、巩固方法,减少不必要的紧张。
慢练是检查毛病、改正毛病的好途径。慢速练习就像一面镜子,使你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症结所在,找出技巧方法和乐曲的难点,便于纠正和克服,如音程大跳、双音练习等技巧,采用慢练利于逐步掌握和稳固。
慢练是提高速度的前提。当你要提高速度进行演奏时,心理上、方法上、技术上掌握不牢的问题都将出现,比如:音位的准确,手指独立性,双手配合以及音乐的流动性,等等。
当然,慢练不是目的,它是让你有充分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你的双手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完成技术上的要求。慢练时,手指不能懈怠而漫不经心,要果断而快速的运动,以训练鸡肉快速动作的控制力,使每个音保持稳定性及充满活力,为快速训练的均匀和流畅打好基础。
快速练习是训练心理控制力、手指反映力、敏锐感应及良好弹性的好方法,没有快速的训练,练琴的程度难以提高。有一定难度的技巧训练和器乐作品都有一定的速度作保证。快速训练可以使音乐的连贯性、流畅感、节奏律动、气势和张力都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也说抒情部分的演奏(抒情演奏三部曲)
也说抒情部分的演奏,那是用心在歌唱。
三部曲:1、基本功要到位;2、不可忽略的细节;3、用你的心去歌唱。
抒情部分的演奏是小提琴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如果不能通过琴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不仅是小提琴的特色没有发挥出来,整个表演也会黯然失色。然而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不仅业余拉琴当中存在,甚至专业琴手当中也存在。
1、基本功要到位:抒情部分的音符往往比较简单,但是其内涵并不简单,如果运弓还不流畅,换把、换指的预备动作习惯还没有形成,演奏就不可能流畅、平滑,因此首先要有足够的基本功,包括足够的熟练度。 2、不可忽略的细节:抒情部分的细微之处不像其他演奏技巧那样在记谱上规定的那样明确,但是他的滑音、装饰音以及强弱变化一点也不少。因此要分辨大师们演奏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若干次模仿,来寻找其中的规律。
3、用你的心去歌唱:抒情部分的演奏归根结底要“有情可舒”。这就是要求演奏者要培养良好的音乐想象(乐感),那种抒情的效果自己首先要能够在心里唱出来,然后才能通过琴声表现出来,这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所在,否则才是无源之水。
关于第三点,要说的内容很多,入门的演奏者都有会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这里赘叙两句,高峰体验要有牢固的基础,上音丁教授谈中国小提琴教育存在的问题时就强调,长期单纯学习小提琴的缺少后劲,意思是还要全面提高文化素质,这样才会出大师。一位日本知名小提琴家演奏《梁祝》后面模仿戏曲的拖腔,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知所云”。欧洲的那位干脆来个del,把那段一删了之。要求他们能够透彻理解中国戏曲里面的精华这也太难了。可想我们演奏西方乐曲时,难免会有不少“不知所云“的地方。因此拉琴也需要拓宽知识面,包括唱唱歌曲、哼哼戏剧等决不是多余的。
论“杀鸡”、”锯木头”的声音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这是每个小提琴初学者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再伟大的天才,拿起弓子拉琴的第一声也绝不是优美的。好多琴友们学琴都会记得自己开始“杀鸡“”锯木头”的经历,简直成初学代名词了! 在论坛ftp的乐理书籍里,大家就看到音、乐音、声波、振动这样的概念,噪音和乐音的区别就是振动的方式不一样。实际上不好听的声音是来自于不充分、不和谐的振动,不充分、不和谐的动作又是来自于我们不正确的习惯和动作,总结一下,初学拉琴的噪音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1、忘记打松香或者松香不均匀肯定拉出“杀鸡”“锯木头”的声音。初学者把琴买到家,新弓子上是没有松香的,至多在试琴时老师或者琴行的人帮忙打一下,所以弓毛对琴弦的摩擦力不够或者不均匀,琴弦不充分、不和谐的振动就会产生噪音。而且,初学琴时没有养成每天打松香的习惯,往往拉几周都不擦,所以琴声里面就夹杂很多弓毛在弦上滑的声音。最近给一个学生上课时,我在课上让她连续打了三次松香,就是因为打得不匀不够。松香不匀比没松香更可怕,杀伤力太强!好在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养成好习惯就ok! 2、左手手指没有按实是另一个常见原因。我门在右手上找毛病的时候,毛病有时反而在左手上。还是根据声音振动的基本原理,初学者往往一方面没养成不留指甲的习惯,另一方面手指力量不够,左手指按弦不实,弦的振动就出现很多不和谐的泛音、哨音,和你所需要的音混杂在一起,就是“杀鸡效果”。所以要通过剪指甲的习惯,加上一段时间练习,就会好很多。
3、右手握弓姿势不对是最常见也是最难见效的原因。初学姿势,我们在正确与错误姿势的反复过程中,“锯木头”声音会一直陪伴着,而且不走运的人会持续好长时间。那些有一定基础,但是音色不美的提琴爱好者,绝大多数也是姿势不对造成的。姿势不正确,就无法学会小提琴的调色板。
4、常说的弓子不直,就是指弓子除了垂直琴弦方向的拉动动作之外(这个运动是演奏所需要的)还有不经意的沿着琴弦方向的滑动,初学琴老师都会要求这一点,原因就在这里了。弓子不经意的滑,会产生哨音、泛音,这个除了贡献于我们“杀鸡”“锯木头”的本事,其它没有任何用处,一定要从开始就注意。
最后补充一个心得,我对自己学生的要求是“声音结实些,大一些”。个人体会,如果会拉很大音量,就更容易学会拉轻,拉匀。反过来,初学就拉得飘,不仅容易拉成“杀鸡”“锯木头”,而且以后再学拉得浓重就困难了(这个道理可以参见《世界著名弦乐艺术家谈演奏》中对布郎斯坦的学生对他的教学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