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 710061) 郭世文 张 熙 尉春艳△

【摘 要】摘 要 目的:明确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三维培养技术、HE染色、CD34-PAS双重染色方法观察胶质瘤中拟态血管的存在情况。结果:U87细胞培养 48h后可见细胞相互融合,连接成网络样结构。对照组中,SHG44培养 72h后生长紊乱,无明显规律,但是在缺氧组中,SHG44互相连接,形成网络样结构。CD34-PAS双重染色可见Ⅰ级胶质瘤中未发现血管生成拟态,Ⅱ~Ⅲ级胶质瘤中发现 3例血管生成拟态阳性,阳性率为8.6%(3/35),与Ⅰ级胶质瘤组相比,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Ⅳ级胶质瘤中发现 11例血管生成拟态阳性,阳性率为 28.9%(11/38),与Ⅱ~Ⅲ级胶质瘤组(P<0.05)及Ⅰ级胶质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胶质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040)006 【总页数】3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缺氧;免疫组织化学;血管生成拟态;CD34-PAS双重染色;恶性程度

目前研究发现,在一些高度恶性肿瘤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血液供应方式,它没有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代之以内皮化的肿瘤细胞,这种血液供应方式被称为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目前在多种肿瘤中发现了血管生成拟态,如黑色素瘤,肝癌,卵巢癌等。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大多在术后 2年内死亡。本研究通过对Ⅱ~Ⅲ级人脑胶质瘤细胞 SHG44以及Ⅳ

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710061)郭世文张熙尉春艳△【摘要】摘要目的:明确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三维培养技术、HE染色、CD34-PAS双重染色方法观察胶质瘤中拟态血管的存在情况。结果:U87细胞培养48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t3pe7pe0u0cqsi0v0jd0weks4q8c700ns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