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五大范畴和三大基本观点内涵属性、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共2页)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可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的矛盾(全程性);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阶段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每一对矛盾决定矛盾性质的矛盾方面(暂时性)。 矛盾的不平衡性是指事物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及其不同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等,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第三,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的主次要地位有所不同。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另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之中包含共性,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世上没有特殊独立的事物,没有共性也没有个性。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既在一定场合相互区分,又可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一般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个别的;由于世界范围的广阔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二者在不同场合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在这一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个性,反之亦然。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二,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第一位的因素,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第二,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和环境,是第二位的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反对形而上学观点。这一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考察一切事物和现象时,既要研究矛盾双方同一和斗争的状态和方式,又要学会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坚持联合统一中有对立斗争、对立斗争中有联合统一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两个极端思想和做法。(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关系不是靠消极维护来实现,而是要靠继续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增强社会保障水平,来保证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第二,这一原理也是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理论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在开展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经营贸易、社会管理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既要坚持开放、学习、借鉴和吸收的原则方法,又要看到合作中的障碍甚至对抗和冲突等,共赢世界未来,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个错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第二,坚持这一原理,把原则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反对“搞一刀切”和“搞特殊化”的形而上学观点等。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事物矛盾从来都是不平衡的,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既要反对“折中主义的均衡论”,又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共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搞好革命和建设。第二,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共性,即公有制主体和共同富裕主旨不能丢,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三,矛盾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树立全局观,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他们分别规定着事物发展方向、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性质,不能主次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事物发展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意义:(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充分重视和肯定内因的作用,对外因又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反对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观点,在事物变化中,忽视内因根本作用而一味强调外因重要性,或者单纯强调内因决定作用而忽视外部条件重要作用,都是错误的观点。(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哲学依据。中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自身建设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要依靠自己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内在因素,把党建设好,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并自觉接受来自民主党派和群众的监督、建议和意见。第二,这一原理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依据。对内改革,不断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加快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依靠中国内部整合聚集起发展的强大能量;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和环境,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验、现代管理方法和一切优秀成果,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第三,这一原理是正确处理个人奋斗、学识才能与抓住机遇、发展人脉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依据。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能否抓住机遇,让青春闪光,人生出彩,关键在个人奋斗和学时才能的内因,但是我们并不否认机会机遇和人脉关系外因的重要性,可是机遇总时偏爱有准备的人,是成功者的飞行器,是失败者的试金石,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抓住它。 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跨越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基本概念 基本属性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关系 事物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中有部分(阶段或局部)质变,质变中也有量变(旧质的量收缩和新质的量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新质又开辟新量变道路,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规律。 原理意义 事物发展质量互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 第一, 认识和处理问题上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适度原则,既要“注意分寸”,又要“掌握火候”;第二,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重视积累反对急躁冒进和急于求成式的“激变论”,又要反对畏首畏尾坐失良机和保守落后裹足不前的“庸俗进化论”。第三,坚持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相统一,反对形而上学只单纯承认事物飞跃式间断性或渐进式连续性的观点; 现实意义:第一,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准确把握这个定性分析,又要注重量的积累。在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质量关系,一步一个台阶,为实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二,在实际工作中注重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掌握适度原则。每个人都要把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学习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切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易小做起。“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事物发展中否定之否定辩证关系原理:第一,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最终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新的对立面同时展开。第二,事物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经第一次否定之后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再次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第三,事物辩证发展的周期性。事物发展就是要经过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第四,事物发展是前进上升的总趋势。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不是出发点的“回复”,而是自我完善地吸收了前两个阶段优点的更高级新事物,是“扬弃”的结果。如此周期性交替,使事物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和现实意义:(1)方法论意义:第一,从事物存在的总体出发,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肯定或否定一切的做法。第二,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出发,正确地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坚持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观点,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现实意义:(2)现实意义:第一,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都应持扬弃态度,即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第二,正确对待工作中的顺逆。顺利时不要忘乎所以,要看到背后可能有困难和曲折;在遇到困难和曲折时,也不要消极悲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充足的信心,克服艰难险阻,迎接光明未来。第三,学会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全程和全部。推进工作走向成功的目标,要有全程全局观点,坚决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观点。 ※※※ 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矛盾)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变化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最大意义就在于它的批判精神,内在地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自省自信的根本要求,反对因循守旧和墨守成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向旧事物妥协,把学说当教条,要全面全息全程坚持矛盾对立与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以普遍指导实际工作,照辩证法办事,应事而变,顺势而为,运筹帷幄,高瞻远瞩。
- 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五大范畴和三大基本观点内涵属性、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共2页)
辩 证 法 范 畴 内涵定义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事物及其现象普遍本质联系的概括和反映。①范畴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②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理论思维的逻辑形式。③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有五对,即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 辩证关系 第一,具体科学的范畴与哲学范畴的关系:①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一系列范畴,各门科学正是通过一系列范畴及其相互联系才构造起了学科体系,从而反映世界的本质联系,反映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一般是在自己所研究的特定领域里具有普遍意义。②哲学范畴则是反映整个世界普遍本质的最一般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一系列的概念,唯物辩证法哲学范畴就是对于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第二,范畴与规律的关系:①联系: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中二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范畴同等规律。②范畴即基本概念是由词或词组表达的;规律则是判断,它由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即范畴。 第一,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①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③因果联系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对立与统一)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即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两者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作用于原因(反馈调控),互为因果。③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一,二者的对立: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第二,二者的统一:①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没有无内容的空洞形式,没有无形式的纯粹内容。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阻碍的作用。③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内容与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只是对特定的事物和确定的关系才有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二者的对立:①现象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与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不过本质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本质是同一类现象的一般共性。③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④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深刻单纯的。第二,二者的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①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②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③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真象和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③由现象到本质、由本质到现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 方法论意义 ①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②范畴是人们分析和思考事情、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工具。③学习和掌握这些范畴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②辨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增强人们生活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①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形式主义。②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原 因 ①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与 关系范畴;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结 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果 内 容 与 形 式 ①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②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现 象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与 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本 特征,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质 必 然 性 与 偶 然 性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②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 ①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必须善于对事物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②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通过现象认识和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③反对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教条主义)。 第一,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决不能忽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把握有利于事物第一,二者的对立:二者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①发展机遇。第二,反对两种错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而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误观点①机械决定论:只承认②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而偶然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这表面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上抬高了必然性,实际上是把一定的特点和偏差。第二,二者的统一: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同时,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切都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说成是必然的,就会导致“命物的范围广大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 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是相对的。 运”决定一切的唯心主义宿命论。②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根本否认必然性和规律性,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 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第一,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工作都要立足现实,从当前现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实出发,避免从可能或主观出的存在。第二,二者的统一。①二者相互依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发。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可能性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当中;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没有可能也没有新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的现实。②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和转化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而来的,同时它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的可能又将转化为新的现实。客能动性,争取实现好的可能,观事物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 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可 能 性 与 现 实 性 辩证法三大基本观点
第一,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②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③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性,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第二,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①可能性和不可能性②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③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④可能性的大小。然率(也叫“概率”、“几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第一,联系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第三,一分为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事物与物质;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第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与物质不可分,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根源在于普遍联系及其矛盾;运动产生变化,运动是变化的动因,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第二,事物包括物质及其运动现象;精神现象的变化是由特殊物质——人脑中承载信息的智慧细胞联系及其运动的结果,精神现象就本身而言不会运动,否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错误。第三,发展是事物(包括精神现象)变化的基本趋势,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