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写出真情实感——展现自我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写出真情实感——展现自我

近年来高考作文呼唤真情的声音是越来越响亮了。而学生作文中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从教六年,心中却颇感惶惶。这些年来素质教育是发光发热,按说语文教学应该是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本位越来越近了。此问题不应担心。可实际情况呢?不少学校和老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讨论”“拓展”等形式,架空课文本身而空谈文章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们看到,尽管教材一变再变,课文越选越美,我们的素质教育却不可逆转的成了一个尴尬的空壳。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的学生对文本陌生,不能欣赏美文;进而心灵失聪,不习惯思考自我。反映在作文上,就是越来越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作文。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否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恰当的表达情感呢?通过对学生习作的分析,试着归纳了几点见解,在此仅做为抛砖引玉。 一、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作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除了应该具有新颖、形象等特点外,还应该展示作者的心灵,揭示出作者的思考方向。具体而言,作文考察的就是学生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所以任何作文考题总是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题时学生应找到这些联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原则,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表达自我即可。而作文的拟题则应该展示出你独立思考的火花。窥一斑而见全豹,由题目即可见到整篇文章思考的方向。这样行文就不容易偏移中心。大家知道,高中作文的考查大体有三种形式,材料作文、材料话题作文和话题作文。

这三种形式看似不同,实际上都可看作是话题作文。因为就材料作文而言,审题时你也得从材料中提炼出话题。所以作文的拟题,我们主要针对话题作文而谈。具体来说,我们不赞成直接以话题作为题目,因为那样题目往往太大不容易确定写作的角度。但是拟的题目也不能离话题太远,找不到话题与题目的联系。

2010年绵阳一诊的考试中,作文是以“季节轮换”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学生拟题为《彼岸,花开》,考试情况很不理想。下来后,告诉我说,作文中自己一直想点题、联系话题,可始终点不出来,也联系不上。感觉好像偏了。事实也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他的作文从题目就已经预示了失败,为什么呢?“季节转换”可以联系生活人事的冷暖来写。可他的题目却没有揭示出话题与生活的联系,与话题离得太远。不能有的放矢,自然离题千里。 二、开篇点出自“我”

作文的开头很重要。作文时,如果开头较好,那后面的行文自然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好的开头有怎样的要求呢?首先你得点题。这毋庸置疑,专业一点的术语讲,这叫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当我们在思考着这些耳熟能详的术语的时候,能否想想它们的可操作性呢!古人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开篇点题,怎么点才能真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不是我们在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表达苍白,无力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小作者得在开篇展示出一个思考着的自“我”。记叙文开篇展示“我”的视角,散文开篇奠定“我”的情感基调,议论文开篇展示“我”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取向。具体说来,文章要表达什么,自己心里必须清楚。并用简洁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得体、艺术地表达出来。学生习作《人生到处知何是》的开头:

人的一生走在四季的轮回里。一路行走看身边景物如走马灯般以各种姿态迎接我们的到来。路旁的花儿在过眼云烟里盛开又枯萎。如惊鸿一般短暂的生命中,我扣问历史,人生到处知何似?我要怎样才能正确面对人生的花开花落呢?

小作者文字功底较强。化用苏轼词作开头,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开篇即推出“我”的形象。问句的使用,发人深思。情真意切。自然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引用材料,别忘自“我”

作文总是离不开材料的引用。学生作文中,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往往信手拈来。这样固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对于材料只是能用,但并不是会用。使用材料时往往缺乏思考,导致材料与文章不能融合。更有甚者,写作时拼凑材料,写出的文章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空洞、乏味,读来味同嚼蜡。作文中该怎样巧妙的运用材料。尤其是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材料,怎么避免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写出新意,增强感染力呢?我认为还是得以情动人。材料引用时不能忘了自我,即以“我”的眼光审视材料。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叙议结合,引用材料得有自我的评价。2、行文中适时加上一些表达主观情思的词语。比如:“我怦然心动”,“我茫然”,“我迷惑”,“近几天来,围绕在我心头的浓云顿时烟消云散”等。学生习作《愿我的生活如一锅汤》中这样写到:

追溯历史的长河,我把眼光投在了曾是世界之最的唐朝。

殿堂之上的女子穿着最精致的衣装,带着最平静的表情接受满朝文武的朝拜。她的生活在千万万的普通人眼里可谓美好至极,权力金钱、欲望,一切遥不可及的东西在她的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她甚至可以令天下百花为她而开。

就是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女子,却在夜里无人时暗自叹气。这样的生活,在别人眼中的美好却是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亲情甚至是人性才获得的,再美好,也如百花中那没有盛开的牡丹一样,有着偌大的缺憾。

那么,这金雕玉砌的生活,这拥有无上权力的生活也是不美好的吧。我摇摇头,决定离开。 在云遮雾掩的氤氲山气中,那个白衣人骑着白鹿在山间慢行,恍若神仙。 如此清闲,自由,唱着激昂的歌,饮着甘醇的酒。

李白,这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放弃了金玉满堂,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逃出了欲望与富贵的生活。我以为他的生活是美好的吧!

可不及我寻问这美好生活的秘诀,他便拥明月而长终了。甚至最后也没摆脱终生不得志的阴影。

我怃然而立。

作文中小作者力求拉近材料与文章的距离。以“我”的眼光审视古人,扣问灵魂。动人心魄。 四、文章结尾,展现自“我”

编筐,编篓难在收口。古人说,“好的结尾有如嘴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无穷”。即是告诉我们文章的结尾得余韵袅袅,富有感染力。但是平常的作文中我们看到有不少的学生对作文结尾的,处理很随意,平淡无奇。比如《一抹阳光》中的结尾,小作者这样写到:“如今的我们用泪水和汗水播洒着希望,并在那一抹温暖的阳光下成长,明年的秋会结下怎么的果实呢?”读来感觉很不自信。于是我在她的结尾后面加了这样一句话,“一定是丰硕的,我坚信!” 这样表达效果完全不同了,一个自信乐观的高三学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见作文结尾增强感染力可以用展现自“我”形象的方式来达到。一个乐观积极的形象比多余的言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当然结尾的形象既可通过深化自我形象来实现,也可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即通过描写一个具体的物象来达到。比如,学生习作《孝的沉思》的结尾:

精心培育了一盆花,放在窗台上,花开了,淡淡的香气飘满了整个房间。感谢花儿,因为你让我懂得了付出要有回报。感恩母亲!

小作者通过描写花的形象,由花及人进而升华主题感恩母亲。温馨而美好,动人心弦。 《人生到处知何是》的结尾:

走在世纪的轮回里,随时都会有花开花落,若我们为了即将变得斑黄的过往,让岁月将我们宝贵的青春掩埋,岂不是会在这似水流年中失去更多宝贵的东西吗? 若还有人问:人生到处知何是? 让我肯定地回答吧:应似飞鸿踏雪泥。

不拘于过往,让它们融于生命之地,我们才能如飞鸿一般,飞向人生的更高处。

小作者对作文的结尾处理非常巧妙。化用苏轼的词作,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飞鸿的形象作结深化自我形象。且首尾呼应,结构浑然一体。含蓄隽永,境界高远。

毋庸置疑,作文是情感的艺术,老师们也总是强调作文一定要源自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可是在语文教学尚需更多理性思索,学生自我情感严重缺失的今天。“源自生活”很多时候,显示出的是空洞与苍白。针对于此,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一条明确的情感宣泄的路径,比空谈“寻找生活之源”更有效。古人一直有“心如明镜”的说法,即是说,人的心灵犹如一面善鉴万类的镜子,须时时拂拭,方能虚静空明。其实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春季里,若能通过作文这一途径,时时审视自己的心灵,必然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人生也会多一份理性的思考。而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写出真情实感——展现自我

写出真情实感——展现自我近年来高考作文呼唤真情的声音是越来越响亮了。而学生作文中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从教六年,心中却颇感惶惶。这些年来素质教育是发光发热,按说语文教学应该是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本位越来越近了。此问题不应担心。可实际情况呢?不少学校和老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讨论”“拓展”等形式,架空课文本身而空谈文章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们看到,尽管教材一变再变,课文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sus34iz9k4m0xd0pw4b4c2db011p100m9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