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五环节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 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学会在生活中主动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 教学重点:
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加强人才观教育 教学难点:
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过程
一、 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刘翔跨栏照片
刘翔是曾经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他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接着让学生介绍说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1、读通课文
要求: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来完成此项任务。 2、读懂课文 活动要求:
翻译准确、简洁,语句通顺连贯。 活动步骤:
四人一组轮流活动:一人读原文句子, 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句子,小组成员共同纠错,组长整理并记录(1、不能解决的问题2、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全文,看屏幕,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3、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3、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 教师:封建社会埋没了不知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欲为圣明除弊事”的韩愈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许多的人才,想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无奈社会黑暗,多次被贬,结局凄惨。现在我们知道:韩愈在写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现在老师邀请大家来品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②不以千里称也( )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 )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学生质疑后,师生共同解惑,最后教师出示练习巩固。
3、用“我读到 和作者一样产生 的感情”的句式来回答。
例如:我读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三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我和他一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个人读、齐读、小组读等形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
情。
4、争鸣
除了共鸣,我们也应该争鸣。我们在共鸣的时候是和作者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在争鸣的时候可以和作者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千里马一定是被饲马者埋没的吗?他自己难道没有责任吗?有什么责任?如果你就是这样一匹千里马,你应该怎样做?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
1、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2、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3、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金子总会发光。:
教师总结:如果觉得自己是个人才,也不能在家坐等伯乐上门,而要主动推销自己,让自己这块金子不被埋没,早日发光。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人才,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培养 坚强的意志,同时,注意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使自己成为千里马。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这节课我们加深了对“说”这种文体的理解,了解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特别是懂得了成为人才所必备的条件,既要重视伯乐的作用,又不能坐等伯乐的发现,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成为真正的人才。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