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轮复习《经济生活》专题三《收入与分配》单元练习
1.图1所示为库兹涅兹曲线,表明当一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
往是利益矛盾不断加剧,收入分化加速的时期。我国当前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劳动者工资偏低现象,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 ②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④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流动市场 A.①②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④
2.我国在收入分配中一直坚持的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而十七
大报告中首次强调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看( ) ①通过实践,人们总会发现认识中的错误②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不同特点 ③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④主观应与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
从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将由1600元上调到2000元。回答3-4题 3.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2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表明 ( ) A.我国的税收将大幅度减少 B.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 C.税收是可以随意变化的 D.税收具有无偿性的特征
4.我国个税起征点将由800元上调到1600元。又从1600元上调到2000元。国家采取这
一措施主要是为了 ( ) A.保障税收收入的固定性 B.调节收入差距,保障人民生活 C.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D.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
5.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1600元提高到2000元,从2008年3月1日起实行。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的上调,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有利于
①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 ②抑制收入差距拉大,促进社会公平 ③保护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 ④促进生产的专业化,体现公平竞争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某国有控股企业为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逐步实行职工持股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制度。下面对该企业这一做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它弱化了按劳分配,强化了按生产要素分配 B.它使该企业的国有经济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这是探索在企业内部建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 D.该企业已转变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普遍增加,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要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目前应该
A.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效率 B.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C.用行政手段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D.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8. 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与此相对应,政府通常采取的措施有
①减少税收 ②提高存贷款利率 ③增加政府开支 ④减少货币供应量 A.①④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9.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以少缴税款的行为属于
A.偷税行为 B.欠税行为 C.骗税行为 D.抗税行为
10.经过初步预算,全程共约1318公里的京沪高速铁路投资额在1500亿元以上,其中国家财政负担1100亿。国家通过财政为京沪高速铁路筹集资金表明
A.财政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C.国家通过财政支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财政支出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据此回答11~12题。 11.当前,我们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扭转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样做的决定因素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
C.市场经济的平等性 D.国家宏观测控的目标和任务 12.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终实现共同富俗,必须:
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反对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过分扩大 ③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原则 ④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不合理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2007年7月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 布,按照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2007年国家固定资产 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的要求,今年初步安排的支农投资约620亿元,比去年年初计划增加90多亿元。国家这样做: ①有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③是国家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表现 ④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4.某“80后”业余作家发表一部小说,获得稿酬1万元。此作家的稿酬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的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收入 C.个体劳动经营所得的收入 D.知识创新的奖励收入
15.近几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财政收入可谓一年上一个新台阶。07年上
江苏省运河中学高三政治专题训练 作者:武立运 2008.3.2
半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6万亿元,同时,我国财政支出也更多地投向公共事业,更加关注民生。下列属于财政收入的形式的有
①国家征收的税收 ②国家发行的国债 ③企业发行的债券 ④所有企业上缴的利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按税法规定,小王每月须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是235元.由此推断,小王的月工资收入是 ______元,因此对于小王来说下列关于纳税人与负税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王的月收入是2500元, 小王是纳税人,不是负税人 B.小王的月收入是3000元, 小王是负税人,不是纳税人
C.小王的月收入是4000元, 小王既是纳税人,又是负税人 D.小王的月收入是5000元, 小王既不是纳税人,又不是负税人 17.虚报自然灾害,获得税收减免的行为属于
A.偷税行为 B.欠税行为 C.骗税行为 D.抗税行为
18.教育是民生之基。政府正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这表明政府通过财政可以
A.调节收入差距 B.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C.巩固国家政权 D.消除社会差别 19.某市2007年各类经济成分在GDP中所占比重
上图说明该市所有制结构是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7年12月3~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2008年政府将投入更多财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要保证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首先必须 A.适时适度调整分配政策,完善分配制度 B.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开源节流 C.增加税收收入,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D.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二.简析题
2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华社2006年7月24日发布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回答下列问题:
(1)公平可以理解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等不同方面。在经济学上,“机会公平”强调市场主体间平等的竞争地位,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结果公平”强调人们收入分配的平等,有利于防止贫富分化,维护社会稳定。
请判断下表中的措施侧重于促进“机会公平”还是“结果公平”,在相应的栏目中划勾(每项措施只能划一个“√”),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理由。(6分) 措施 举例:打击侵权盗版等不法经营行为 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民航、银行等垄断性行业 机会结果公平 公平 √ 理由 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6分)
22.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材料二:从当前来看,逐步理顺分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同时,坚决维护
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恰当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材料回答:
(1)有人认为:“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必关注它。”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江苏省运河中学高三政治专题训练 作者:武立运 2008.3.2
(2)试从分配角度说明我们应如何恰当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3.有人认为“公民纳税、国家收益”,请简要评析这一观点。
24.材料一: 近几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 年度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财政收入 20501 26396 31649 35423 财政支出 21699 28180 33930 40236 材料二:2007年国家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的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前11个月,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达到1173亿元,明年财政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5;安排国防支出3509亿元,比上年略有增加;社会保障总支出增长到4362元,年均增长28.3%。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高三第二轮复习《经济生活》专题三《收入与分配》单元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