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系统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通信系统原理】
t>教材: 《通信系统原理》,冯玉珉,郭宇春,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第2版。
参考书: 《通信系统原理学习指南》,冯玉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修订版。 主要内容:
一. 通信系统概述
1. 通信系统的组成:基本概念、框图
2. 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有效性、可靠性 3. 通信信道:分类、常用信道特征 二. 信号与噪声分析
1. 随机变量:统计特性和数字特征
2. 随机过程:随机过程的概念、统计特性、数字特征;平稳随机过程的概念、数字特征、各态历经性、功率谱;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传输特性
3. 噪声分析:高斯噪声、白噪声、高斯白噪声、窄带高斯噪声、余弦信号加窄带高斯噪声 三. 模拟调制系统
1. 线性调制系统:各种线性调制的时、频域表达式、系统框图、功率和带宽计算、解调及噪声性能分析、信噪比增益比较、希氏变换 2. 非线性调制系统:角度调制的概念及一般表达式、单音调角、 fm 信号的频谱特征、有关参数的分析、解调及噪声性能分析、 fm 门限效应
四. 模拟信号数字化
1. 线性 pcm 概念:取样定理、 pcm 编码,解码原理、基本参数 2. 量化噪声分析:量化噪声功率、量化信噪比计算
3. 线性 pcm 系统中的误码噪声:信道噪声和量化噪声对信噪比的影响
4. 对数压扩pcm: a 律 13 折线 pcm 编解码方法
5. 多路复用和传码率:多路复用的概念、各种情况传码率计算方法 6. 增量调制:实现方法、不过载条件、量化信噪比分析、传码率计算
7. 预测编码:dpcm、adpcm基本概念
五.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
1. 数字基带信号码型:常见码型及其特点
2. 数字基带信号功率谱:功率谱特征、带宽的取决条件
3. 基带传输系统组成及符号间干扰:符号间干扰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4. 基带数字信号的波形形成和 nyquist 准则:形成无符号间干扰的基带波形的条件、 nyquist 第一准则;互补滚降特性、升余弦频谱的特点;奈氏带宽、奈氏间隔、传输速率、传输带宽的计算
5. 基带传输的误码率分析:误码率的分析方法、最佳判决门限及其确定条件
6. 部分响应系统:第一类、第四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实现原理、系统框图、编码和接收判决方法
7. 信道均衡:均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六.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1. 二元数字调制:信号的时域表达式、波形和功率谱特点、发送和接收原理、系统框图、误码率分析方法、频带利用率的分析
2. 四元数字调制:信号的时域表达式、波形和功率谱特点、发送和接收原理、系统框图、误码率分析方法、频带利用率的分析 3. 多元数字调制:系统框图、频带利用率的分析
4. 现代调制技术:qam、cpfsk 和 msk原理和基本性能分析 七.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1. 最佳接收准则:最大输出信噪比准则、最小均方误差准则、最大后验概率(最大似然)准则
2. 利用匹配滤波器的最佳接收:匹配滤波器的概念、设计、输出信号波形、匹配滤波器的实现、特点
3. 相关法最佳接收:匹配滤波器接收与相关法接收的原理及相互等效性
4. 最佳接收误码率分析:基带、频带数字信号最佳接收的误码率分析
八. 信道编码
1. 差错控制基本原理:差错控制编码分类、特点,错误概率的计算、汉明距离、汉明距离与纠检错能力的关系,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2. 线性分组码:线性分组码(n , k)码的结构特点与编码原理、监督方程组、一致监督(校验)矩阵、生成矩阵、纠检错能力、伴随式解码、对偶码、汉明码、完备码
3. 循环码:循环码特点、码多项式、生成多项式、生成矩阵,循环码的编码、解码方法
4. 卷积码:卷积码概念、简单卷积码基本原理, 数学描述,图示法, 编码、解码方法 九*. 通信专业知识名词解释(以下三门课程任选一门) 1. 光纤通信
参考书目:孙强,光纤通信系统及其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现代交换技术
参考书目:钱渊,蔡勇,马志强等编著,《现代交换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3. 移动通信
参考书目:郭梯云等,《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 2013年执行
基本题型: 填空、判断、选择、画图、分析计算、简答
【篇二:通信系统原理考试复习】
xt>1、对现代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的要求有:高质量、大容量、多业务、长距离、抗干扰。
2、个人通信是实现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传送任何信息的理想通信,其基本特征是把信息传送到个人。
2、有效性传输技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道。使得有更多的信息通过信道传送并分别接收。
3、通信有效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信源处理技术、信道的利用。
4、可靠性传输技术是保证通信质量可靠。包括检错与纠错编码技术、信道改善技术、保密技术以及高可靠性的调制解调技术等。
5、微波中继通信是利用微波频率作载波,采用中继(接力)方式在地面上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微波频率在0.3~300ghz范围。
6、按与终端复用设备的连接关系,微波站分为终端站、分路站和中继站。
7、可以沟通干线上两个方向之间通信的站称为分路站。微波分路站和枢纽站统称微波主站。
8、微波站的主要设备包括发信设备、收信设备、天馈系统、电源设备以及监测控制设备等。
9、按照收发信机转接信号时的接口频带划分,分为3种: 基带转接方式、中频转接方式、微波转接方式。
10、地形地物对微波传播的影响主要有反射、折射、散射、绕射和吸收。
11、基带接口是数字复用设备与微波信道设备之间、再生转接中间站收发信机之间的接口。有两种: ? 近距离接口——需要连接的设备相距较近。
? 远距离接口——发送端需将信码码型变换,接收端定时提取和信码再生。
12、在选择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的调制方式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频谱利用率、抗干扰能力、对传输失真的适应能力、抗衰落能力、勤务信号的传输方式、设备 的复杂程度。
13、标准中频频率有70mhz和140mhz两种。 按直线而是按曲线前进。
15、引入等效地球半径的概念,可以将电磁波射线看作直线。
16、卫星通信是指地球站之间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转发信号实现的无线电通信。
17、同步卫星是指在赤道上空约35800km高的圆形轨道上与地球自转同向运行的卫星。
18、卫星通信系统由通信卫星、跟踪遥测指令站、卫星通信地球站及地面传输线路组成。卫星通信 使用的频率范围选在微波频段。
19、在卫星通信线路中,通常把从发信地球站到卫星这一段称为上行线路,从卫星到收信地球站一 段称为下行线路。
20、一个通信卫星主要由天线分系统、通信分系统、电源分系统、跟踪遥测与指令分系统、控制分 系统五大部分组成。
21、卫星定向天线按其覆盖面大小分为覆球波束天线、点波束天线、赋形波束天线。
22、卫星转发器直接起着转发各地球站信号的作用,是通信卫星的主体设备。通常分为两大类:透
明转发器、处理转发器。透明转发器单纯地完成转发任务。处理转发器除了信号转发外,还具 有信号处理功能。
23、卫星转发器基本要求是附加噪声和失真小、要有足够的工作频带、要有足够大的总增益、频率
稳定度和可靠性尽量高。
24、地球站天线跟踪卫星的方法有手动跟踪、程序跟踪和自动跟踪三种。
25、卫星上的信号处理一般分三种情况:星上再生、星上交换、更高级处理。
26、在卫星通信中实现多址联接的技术基础是信号分割,只要信号之间在某一参量上有差别。
27、在卫星通信中常见的多址联接方式有: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空分多址和码分多址。
28、分组通信方式是利用卫星通信的广播性进行数据传输与交换的动态分配技术。实现的方案主要 是aloha方式。
28、vsat系统是由一个主站和若干个vsat终端组成的卫星通信系统。vsat网络以传输数据业务为 主。
29、在vsat系统中,出站链路的数据流可以是连续的,而入站链路的信息必须是突发性的。出站链
路与入站链路的业务量是不对称的,称作业务不平衡网络。
30、vsat卫星通信网的主站具有全网的出站信息和入站信息传输、分组交换和控制功能。
31、vsat小站主要作用是给用户终端提供传输通道。包括小型天线,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三部分。
32、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为载频,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系统由光发送机、光 纤、光中继器和光接收机组成。
33、按光纤剖面折射率分布分类分成:阶跃光纤、渐变型光纤、三角形光纤。
34、按传导模的数目分类分成:多模光纤、单模光纤。
35、光纤的损耗主要取决于吸收损耗、散射损耗、几何缺陷损耗、弯曲损耗。
37、光纤色散是指不同频率成分或不同模式成分在光纤中以不同的群速度传播,致使光纤传输的信
号波形发生畸变的一种物理现象。光纤的色散会限制光纤的传输带宽。
移动通信系统原理课后答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