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肉细嫩,味鲜美,在市场中,除长吻鮠、鲶、铜鱼外,与鲤、倒刺鲃等同 居于大众所喜食之鱼类。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

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 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

高。 5、倒刺鲃: 生活习性:

栖息于底质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尤喜在水色清澈的水 域中生活,分布广,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 也取食一些坠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和蝦等。 4?5月间在水流缓慢、水草较多处产 粘性卵。

食性与生长特性:

食性杂,宜驯养,生长快,个体大, 1龄鱼重 150克,2 龄可达 500克,3 冬龄的鱼已能长到 400 毫米左右,最大个体可达 40斤。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

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 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6、中华倒刺鲃: 生活习性:

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冬季在干 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 3月份开始游向支流生长。 3龄性成熟,亲鱼于 4?6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

食性特征:

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 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中华倒刺鲃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里,中游里也偶 而见之。

6 / 15

生长特性: 2 冬龄以后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达 50斤,产量大,肉质肥美 富油脂。

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光倒刺鲃等鱼的肌肉鲜美,均有一定药效,有壮阳 补中之功效,主治腰膝酸软。

分布于海南岛、珠江、元江等水系的倒刺鲃,俗称青竹鲩,形态特征与 中华倒刺鲃颇相似。主要区别为倒刺鲃的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上 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两种的生活习性与经济意义相同。倒刺鲃的最大 个体可达 8 斤三种倒刺鲃的区别:

光倒刺鲃、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同属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均属江河 野生鱼类。前两种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后者分布于长江水系。

名称形态区别:

1)、名称上的区别: 光倒刺鲃别名称刺鲃,黑脊倒刺鲃,俗名称青娟、鲣中石捐、军鱼、青 鳟、青竹鲩;倒刺鲃别名称锯倒刺鲃,俗名称竹八鲤、竹八鱼、竹鲤、青竹 鲤;中华倒刺鲃俗名称青波。

2)、形态区别:

光倒刺鲃与另两种倒刺鲃的区别:

前者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不成为硬刺,侧线鳞 缘具有锯齿,体型略侧扁,侧线鳞 26以上。

3)、倒刺鲃与中华倒刺鲃的区别: 前者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侧线鳞 26? 30,后者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侧 线鳞 28? 32,从鳃孔上角至胸鳍基部有一狭斜的黑色条。

生物学特性区别:

1)、光倒刺鲃: 光倒刺鲃主要分布于珠江、闽江、海南、台湾等长江以南水

20?26,体呈圆筒

形,眼睛有一明显黄白色亮圈;而后者背鳍的末根不分枝,鳍条粗壮,成为硬 刺,后

7 / 15

系。 常栖息于水流湍急、水色清澈、多石砾的中小河流,性活泼善游,食性为 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尤其喜欢吃食昆虫、蚯蚓等小动物,驯养后可吃食 人工配合饲料。

当年鱼可长至尾重100?200克,2冬龄鱼体重可达500克。繁殖期从5月 初至 8 月底,分批产卵。成熟年龄:

雌鱼为 3? 4 龄,人工培育条件下体重 1.2 斤以上;雄鱼 2? 3 龄,体重 1 斤以上。 2)、倒刺鲃:

倒刺鲃主要分布于珠江、海南岛等水系,栖息于流水中,主食植物性碎屑 及丝状藻类。经人工驯化,可吃食配合饲料。雌性 1 冬龄平均体长为 203 毫 米, 2 龄鱼可达 276 毫米,而 3 龄鱼为 337 毫米, 4 龄鱼为 403 毫米, 5 龄鱼为 456 毫米,约

2.5 公斤,性成熟年龄为 5 龄。生殖季节为 4?6 月,产漂浮性卵。 3)、中 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生活于流水环境,是底层杂食性 鱼类,生活时不停地啃食生长在乱石间的藻类、水生昆虫的幼虫以及水生高等 植物,也食菜叶、谷物等。所以,食谱广而多变,适于人工饲养。中华倒刺鲃 的最初性成熟年龄为 2? 3 龄。雄性 2 龄,体长 22?24 厘米;雌性 3 龄,体长 26? 30 厘米。在江河、溪河有一定水流速的水域中产卵。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

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 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7、泥鳅: 底栖性:

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沟渠、塘堰、湖泊、稻田等软泥较多水体的 浅水区,或是腐殖质多的淤泥表层。除特殊原因外,几乎不游到水体的上、中 层活动。

8 / 15

泥鳅喜中性或酸性泥土。

喜温性:

适宜泥鳅生活的水温范围为15C?30C,最适水温为25C?27C。

当夏天水温超过34C以上,冬天水温低于6C以下或枯水期天旱干涸时, 泥鳅都会潜到 10?30 厘米的泥土中进行休眠。

耐低氧:

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道进行呼吸。泥鳅肠道的上皮组织 薄而且微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 生理现象。当水温上升 ,尤其是在雷雨闷热天气时,由于水中缺氧,泥鳅便会垂 直窜游到水面吞吸空气,下沉时会发出身体拍击水面的响声。吞吸的空气在肠 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多余的废气及肠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由肛门 排出体外。在水中缺乏氧气时,泥鳅能够进行气呼吸。

泥鳅耐低氧的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种。适合于高密度养殖,增产潜力很 大,运输时也不易因缺氧而死亡。

xx 密养的情况下,水中的溶氧低至

0.16 毫克/升,泥鳅仍能正常生活,其耗养量的 1/3 是由肠呼吸获得的。善 逃逸:

善于逃逸。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 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养鳅的进、出水口逃走。因 此,务必加强防逃管理,在进、出水口要有防逃设施,暴雨之前要加固池壁, 检查进、出水口是否有堵塞,及时排水,防止池水漫溢。

夜食性:

习惯在夜间吃食,但在产卵期间和生长旺盛期间的白天也吃食。因此,人 工饲养泥鳅时,应注意驯化泥鳅在白天摄食,便于投食管理和在投食时观察泥 鳅的摄食、生长情况。

食性:

9 / 15

杂食性鱼类,对食物的要求不挑剔,其食物资源广泛,水中和泥中的动植 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其食物

体长 5 厘米以下的幼苗阶段,喜吃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等浮游动物;

体长5?8厘米时,所食铒料较杂,除摄食水中的浮游动物、昆虫幼虫、摇 蚊幼虫、水蚯蚓等动物性饵料外,还摄食藻类、有机碎屑、水草的嫩叶与芽等 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硅藻及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等。在铒料不足 时,也吃一些丝状藻类、大型浮游动物和微生物等。

与其他鱼类混养,可以利用鱼类残饵、粪便为食,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所以,泥鳅常被称为池塘中的 “清洁工”。

生长:

水温25?27C时,食欲最旺,生长最快。这时如有大量营养丰富的饵料, 可以加速其生长而得到较高的产量。当水温低于 15C或超过30C时,其食欲减 退,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

泥鳅有二倍体泥鳅和四倍体泥鳅二种。四倍体泥鳅,个体大,易饲养,常 见个体在 50? 100g 之间,生长速度明显快于二倍体泥鳅。根据养殖对比试验, 池塘稀养四倍体泥鳅 280 天,平均亩产可达

847.5kg,高密度喂养亩产可达1万斤以上,最大单个体重达120g。

对环境的适应性广,个体偏小,生长周期短, 3?12 个月都可上市,无论大 小都可出售,对所有畜禽的粗杂食物均可食用,占地面积可大可小,水深水 浅,都可以养殖泥鳅,尤其独特的皮肤肠道呼吸功能,使泥鳅的运输成活率几 乎高达 100%,

是其它水产品运输无法比拟的。每亩产量可高达 2600 斤以上,高密度喂养 亩产可过万斤。

泥鳅的品种比较多,长薄鳅也被列入濒危物种之一,最大个体可达 3 千 克,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

主要有泥鳅、大鳞泥鳅、埃氏泥鳅、青色泥鳅、二色中泥鳅等,另外泥鳅 科副属还有大鳞副泥鳅和拟泥鳅等。对泥鳅染色体数目检测,大鳞副泥鳅和韩 国泥鳅均

10 / 15

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肉细嫩,味鲜美,在市场中,除长吻鮠、鲶、铜鱼外,与鲤、倒刺鲃等同居于大众所喜食之鱼类。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5、倒刺鲃:生活习性:栖息于底质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尤喜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sioj1qjc27wp9920czo7b3ef97x1a00zz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