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摘 要: 就历史教学而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 究学习离不开
史料的运用。教师可以运用史料创设问题情 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通过精选、解读史料,筑牢探 究学习的基石 ;在运用史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避免先 入为主,误用史料。
关键词: 探究学习 史料运用 教师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 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 探索者。”教育改革至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探究学习 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 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从知识的 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如 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本文就此问题从史料运用的角 度例谈谈看法。
一、运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在引导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将史料教学、情境教 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提供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史料,创设 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历史,在感受和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引 发学生思考,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从而激发学生 主动探究的欲望。
案例 1: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史料 1: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多达 500 余家,不少 报纸以
“民主” “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 ;全国报纸发 行总量达
4200 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 意见,有公众的
或私人议论, 几乎下等之苦力, 亦受其宣传”
史料 2:民国三年,戴季陶在乡村遇见一个老农,因戴 氏身着日本服装, 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 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 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 [1]
在教科书中评价辛亥革命有这样一句话: “辛亥革命结 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 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在教师出示 了上述两则史料后,学生发现,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仍有探究 的必要,“深入人心”似可商榷,辛亥革命在不同人群和不 同地区间的影响是不平衡的。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兴趣被 激发了,问题也产生了,应以此为契机,以“辛亥革命是成 功还是失败了?”展开探究性学习。
案例 2:十月革命是历史的误会么? 史料:在当年普列汉洛夫共产主义小组中有一个女成员 名叫维拉 ?扎素里奇的人曾经写信给马克思, 问与大工业、 工 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 现?马克思回答说不可能 [2] 。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 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
普列汉洛夫: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 的面粉
[3] 。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预言俄国不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但是,十月革命真实地发生了,而且胜利了,建立了社会主 义政权。但 74 年后,社会主义苏联解体。教师以史料设置 情境,并制造悬念,在经典理论与现实革命的冲突中,引起 学生探究兴趣: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
二、精选、解读史料,筑牢探究学习的基石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基 本素材,教师精选史料,带领学生对史料进行正确解读和辨 析,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严谨治学态度,将探究活动 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
1.精选有证据力的史料。
案例: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是什么? 仅以教科书中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措施说明巴黎公社的 无产阶级性质,无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难以引起学生 的思考,学生或许记住了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但无法对这 一结论产生共鸣。对此,沈为慧、何成刚老师提出了三则有 证据力的史料,分别从交通、餐饮、住宅、工资等几个方面 指向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
史料 1: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 ,但 他们不为金钱所动。他们的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但 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公社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 堂,规定公共伙食标准为每人每餐 2 法郎。平时,瓦尔兰和 茹尔德在财政部办公,他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