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张载对佛教生死观的批判
作者:张清楠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6期
摘 要: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与儒家思想一直相互吸收、互相影响。在生死观的问题上,佛教更加关注死后的问题,因此产生了因果轮回说并相信灵魂不灭。与之相反,儒家更注重一个人精神生命的不朽。张载对于佛教轮回说的批判,可以看出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与对生死态度的洒脱,同时也是儒家对于社会伦理和社会精神的维护。 关键词:佛教;张载;因果轮回;存顺莫宁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以其超越性的智慧和高深的义理,在中国本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杜牧的《江南春》中曾写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梁武帝多次许身佛門的故事,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在中国的风靡。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两家一直处于不断的冲突、论争和交流的相互作用之中。余英时曾对于宋以前的三教关系概括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仍与基督教在西方中古文化中所取得的绝对的主宰地位有别。六朝隋唐之世,中国诚然进入了宗教气氛极为浓厚的时代,然而入世教(儒)与出世教(释)之间仍然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道教也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故中国文化是三教并立,而非一教独霸。”进入宋代以后,三教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明理学的崛起是与来自佛老超越追求的压力始终存在着分不开、割不断的联系。面对北宋中期佛道兴起、儒学式微、以及人伦时常的社会现状,理学家们往往在对佛教思想批判的同时,又着重吸收借鉴佛教中关于心性论和本体论的深刻义理,从“访诸释老”中再“返归六经”,继而对儒学传统的心性思想和本体建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动。这一时期的理学发展体现了一种批判的精神,既在批判中吸收佛老二氏的超越价值,又在批判中为儒学开出一条超越与拓展自我提升的道路。
在中国,儒道释三教互相吸收、互相影响,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就可以看出来,儒家对于生死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同时儒家的关注点往往落实在生之上,而对于死后是什么?死后要怎样,儒家不妄言。因为对于儒家来说,他们重视的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死后的“永生”,却提倡生命的“不朽”。因此孔子曾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死亡作为一个生命实践,其本身更没有意义,儒家看重的更在于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然而,死生之事往往多被佛道关注。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构成即是在于能够了生死、破生死、超脱生死。明代的憨山大师曾在他的《梦游集》中写道:“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可见,生死之事即佛教的大事。
佛教以缘起论为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佛教认为众生是因缘和合而生。佛教轮回观念最早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印度早期佛教的影响,而后佛教发展过程中吸收并改造婆罗门教的部分理论,由此形成因果轮回说做为佛教世界的一个核心的思想。轮回说最为重要的是认为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