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
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把语言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词聚合在一起,归为一类,并给以一个名称,这样从语法角度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就是词类。划分词类,功能第一,凭借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组合特点,我们也能把汉语的词类划分出来。
二、形态
形态是指词与词组合时词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词的形态变化是词的组合结构关系所要求的,可以表示多方面的语法意义。具有相同词形变化的词形成一个聚合,可以划分为同一词类。词形变化主要有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异根几个方面,要求熟悉词形变化,并能举例分析说明。
三、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对语法意义的类别的概括,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比如英语形容词bad(坏的)的语法意义是原级,worse的语法意义是比较级,worst的语法意义是最高级,把这三个级的意义概括为一类,叫做“级”,这里的级就是语法范畴,是对形容词几种级的语法意义的概括性称呼。所以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具有上下义关系,语法意义隶属于语法范畴。
每一种语法范畴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如单数和复数都是数;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体、时、态、人称、级等。要求弄清楚常见语法范畴的概念内涵,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其中时、体、级要作为重点来掌握,能够加以说明。 第四节 变换
本节重点注意句法同义、句法多义,并能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变换。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本节重点认识语言的结构类型。根据语法结构特点,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四类。汉语属于孤立语,主要特点是缺少词形变化,但是词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除了词序,虚词也非常重要,常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英语、俄语属于屈折语。
重点注意的问答题:
什么是词缀,什么是词尾,二者有哪些区别?举例说明。 什么是单纯词、合成词、复合词、派生词?举例说明。 什么是语法意义,什么是语法形式?二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马路宽”和“宽马路”的语法意义有什么不同?是通过什么样的语法手段体现的? 举例说明什么是形态,并举例说明形态变化有哪几种情况。 举例说明时、体、级三种语法范畴的形态变化。
第五章 词 义
- - 11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基本词汇
基本词: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的特点。基本词是词汇中的核心,构成语言的基础,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常用的那部分词。
基本词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全民常用,即基本词的使用十分普遍,具有全民性,而且不分地域,不分阶层、阶级、男女老幼,全民普遍使用,这是所有基本词汇都具有的特点。第二,稳固性,基本词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基本词所代表的事物概念是稳定很少变化的。第三,能产性,基本词具有非常强的构成新词的能力,一些常用的基本词,往往能同别的成分一起构成数十、数百个词,例如“电”、“地”、“人”都是基本词汇。
二、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和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词义的概括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三个方面。
第一,词义具有一般性特点。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高度概括,是高度抽象的,是从千千万万的同类事物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舍弃了个别事物的特点,而保留了所概括的对象的共同特征,所以词义是指事物的一般的、具有共性的特征,它不反映个别事物的特点,虽然一个词在具体语境中总是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词义的一般性特点是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客观事物现象多得不计其数,数不胜数,如果每个具体事物都给它一个名称,那么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根本不可能掌握语言,语言也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
第二,词义具有概模糊性特点。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反映的概念,其外延往往是不固定的,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产生模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词义的模糊与精确是具有相对性的,难有一致的标准。为什么词义具有模糊性呢?第一,根源在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要认识只能进行大致切分;第二,主观认识水平的差异,不同人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标准。
第三,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词义的全民性是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全社会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之分,没有阶级性的,虽然词义所反映的对象有阶级之分,如“地主”、“农民”、“资本家”、“工人”等。语言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的词汇也是没有阶级性的,词汇没有阶级性,词义当然也谈不上有阶级性了。
三、词义的类型
词义可分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意义。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词义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词义中这种反映客观现实现象的部分就是理性意义。附加色彩是词义中词的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主要分感情色彩意义和语体色彩意义,前者人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态度,主要有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例如“牺牲”表示褒义,“完蛋”表示贬义,“死亡”表示中性的意义,不分褒贬;语体色彩意义指词经常出现在特定的场合所形成的风格色彩,主要可分口语和书面语,比如“老婆”、“妻子”多用于口语,显得随意自然,“夫
- - 12
人”用于书面语,显得庄重文雅。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多义词
一个词有多项意义,这些意义互有联系。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多义词多项意义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义项使用比较多,在一个词中占中心地位,那么这项意义就是中心意义,或说主要意义。
一个词在最初总是单义的,在使用中,与之有关的意义也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词义的派生是有现实基础的,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于是就共用一个词表达,原来的词就派生出了新的意义。多义词的使用不影响意义的理解,因为在具体的句子中,由于上下文的限制,多义词就只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意义,其它的意义就排除在外了。词义派生的途径是引申,可分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二、同义词
同义词是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基本相同)的一组词。同义词的意义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义的所指范围有大小之分,程度上有轻重之别,如“事情-事故”、“批评-批评”。第二,附加色彩意义不同,或感情色彩不同,有褒贬之分,如“团结-勾结”、“成果-后果”;或者语体色彩不同,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分别,如“父亲-爸爸”、“聊天-谈话”。第三,搭配功能不同,如“发扬”与“风格、作风”搭配,“发挥”与“作用、优势”搭配。
三、义素和义场:义素是词义的构成单位,是词义的最小的语义结构成分,又叫语义特征。义场即语义场,一批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聚合体。 第三节 词义的组合
本节内容一般掌握即可。 重点问答题:
举例说明基本词汇的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之间的相互影响。 什么是词义的模糊性特点?词义为什么具有模糊性特点。 举例说明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词义概括性有哪些表现形式? 什么是词义的全民性?为什么词义具有全民性的特点?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及其作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它突破了有声语言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符号,它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文字的主要功能。文字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在所有文字体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意音文字,都既有一定的形式,又有通过这种形式所记录的音和义,三者缺一不可。
三、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 - 13
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一个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虽然一个音节不是固定地表示某个语素,还有许多同音语素,但语素的单音节形式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汉字也是记录音节的,一个字独立地表示一个音节(但与音节不是对应关系),也正好记录一个语素,与汉语语素的特点相适应。同时,由于汉字与语素基本上对应,而不固定地与某个音节挂钩,所以正好适应了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使得汉字具有了超方言的特性。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在此以前,古人曾经借助实物记事。原始文字和科学的文字体系。
二、文字的发展
1.从造字方法看,文字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从表
意到表音是造字法发展的趋势。但无论是那种文字体系,都是记录语言的,包括语音和意义。不能认为拼音文字记录语音,表意文字记录意义。
2.几种重要的字母:字母是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目前世界上表音文字所采用的
字母体系多种多样,主要有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梵文字母等。
3.注意几个概念:意音文字: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字体结构中既有表示字义的成分,又有表示字音的成分。汉字就是现行文字中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意音文字。
形声字:运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如“湖”、“蝗”。
拼音文字: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或音位的文字,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读音。例如英文,用26个拉丁字母记录语言。
音位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它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位,是文字体系中最简明、最方便的文字。例如法文、英文就是。
三、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第三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1.口语和书面语及其特点:口语和书面语由于长期使用上的分工,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2.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比较
严谨规范。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的变化要服从口语的变化发展。
3.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的特点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及其改革:书面语与口语脱节的原因。 文字一章考察最基本的知识,不设问答题。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4
- -
一、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接触直接影响语言。本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是社会现象。
2.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与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关于这两个特点,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认识深入认识。同时要注意认识为什么语言的发展变化会有这样的特点。
1.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原因: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是工具、桥梁、纽带,社会一刻也不能离开,关系密切,不能突变。
2.不平衡性: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和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地域方言是语言在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因地域而产生的变体。
要注意区分方言和语言的界线:汉语方言不是独立的语言:第一,统一的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感;第二,具有相互沟通的共同语普通话,具有统一的书面语;第三,各个方言差异虽然很大,但是相互之间有一致的对应关系,说明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
注意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形成原因、使用对象、差异性质、发展结局都不同。 二、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1.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例如英语、
德语来自日尔曼语,法语、意大利语来自拉丁语,就是亲属语言,
2.谱系分类:就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谱系分类分出的最大的语
言类别是语系,语系下面是语族,语族下面再分语支。例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法语属于印欧语系。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决定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因
-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