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二课,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单元比较深入和系统地介绍孟子的思想以及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旨在希望学生能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本课共三则选文,课上主要学习第一二两则,第三则由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中基础文言知识,有效翻译全文; 二、掌握正反对比论证方式以及首尾呼应的结构;
三、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联系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二、领会孟子的义利观,思考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方法设计 :通过朗读感知和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再把孟子的义利观通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图片展示《人民的名义》剧照导入新课)
图片解说: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讲述了检察官身份的主角与贪腐分子斗智斗勇的故事,最终一切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都纷纷落网,真是大快人心。其中场景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赵德汉因贪污2亿多人民币被查出后趴在钱上失声痛哭。最终因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被依法判无期徒刑,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天我们进入孟子的《王何必曰利》,来看看孟子的义利观。
(二)明确教学重难点
1、有效翻译第一二两则,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2、领会孟子的义利观,思考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三)正文讲解 第一则选文:
1、一读二勾三翻译。(一是学生集体朗读;二是教师勾画重难点,但教师不对重难点进行解释;三是学生带着勾画的重点字词句有目的地以组为单位合作翻译,教师在旁指导。)
明确勾画内容:不远千里(以......为远),亦将有利于吾国乎(使......获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是)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相互;谋取),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如果;满足),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身?(宾语前置)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判断句) 2、第一则内容探究(以教师引导为主)
(1)孟子的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孟子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A、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B、正面分析“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3)学生找出孟子说理的思路,并为孟子说理段分层: A、亮出观点。(第一句)
B、反面分析“利”的坏处。(第二句到第九句) C、正面分析“义”的好处。(第十句) D、总结强调,呼应开头。(最后一句)
(4)小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就可忠君孝父,“先利后义”才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则选文
1、一读二勾三翻译。
明确勾画内容:宋牼将之楚(牼keng一声;之:到……去),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停止),说之将何如(宾语前置),愿闻其指(意旨,意向),终去仁义(抛弃舍弃),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2、第二则内容探究(以学生根据第一则的学习方法后自主研究为主,教师给出问题,学生找答案。) 教师给出问题:
A、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反对他从利的角度劝说两国国君。
B、找出孟子的说理思路,并按说理思路为该段划分层次。 a、亮出观点:“先生号则不可。”(第一句)
b、反面分析“利”的坏处:“亡”(第二句到第三句) c、正面分析“义”的好处:“王”(第四句到第五句) d、总结强调:“何必曰利。”(最后一句) D、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小结一二两则:
1、两则都显示了孟子的义利观:何必曰利。
(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明确: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
2、孟子善于论证,且两则的论证过程一样:提出中心论点——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结论。
(五)联系现实,探讨问题。(发挥学生主动性,以组为单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