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敦煌壁画中的形式美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 敦煌壁画图式的形式美 1.1 对称性图式的崇高美

敦煌石窟中,无论整体布局还是局部画面,最常用的是对称性的构图形式。对称性图式基本出现在说法图和降魔变中,一般具有主尊地位的佛占据画面的绝对位置,是绘画的主体部分。以佛为画面的对称线,两旁的人物都以对称的布局相互呼应,在窟内整体上营造出了一种气势弘大的画面气氛。北凉时期的第 272 窟是对称布局较典型的代表,西窟顶龛内塑依坐佛一身,龛顶画莲花垂角纹圆盖,龛壁南北侧各画胁侍菩萨一身,龛外南北侧所画众供养菩萨在造型的大小与数量上皆为对称式布局。佛祖庄重安详的坐于中央,供养菩萨姿态各异,整面墙营造出了庄严、肃穆和神秘的佛国世界,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使观者对佛祖产生了崇敬之心。

对称性的审美体验普遍存在于世界之中,它是被人们普遍认知的最典型的图式构成。如,人类、花、鸟、鱼、虫、爬行动物等绝大多数的生物都是左右对称生长。画工们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概括提炼出来对称性的构图法则并将其运用到艺术的创作中,对称均衡所产生的美感符合人的审美心理。

此外,这种对称性的布局方式也符合我国古代礼制的原则。例如,古代帝王上朝议政时会坐在朝堂上最主要的位置,官员们会按官位的大小自前而后排列,整齐的站在帝王的两旁,这种对称的列队方式是对王权绝对服从的心理,符合古代礼制的原则。壁画中出现这种图式,从侧面表明了百姓对权威的服从与认可,用这种对称性的排列组合图式来表现人物众多时的场景时,会使得氛围更加庄重而神圣,对视觉中心的人物产生敬仰之情。

1.2 放射性图式的和谐美

放射性图式一般出现在敦煌石窟的窟顶壁画上。石窟窟顶中心为凸出的方形藻井图案,以藻井图案为图式的装饰中心,并向四周呈发射状绘制形象或平棋图案。 在第 285 窟的窟顶壁画中,非常充分的展示了放射性图式的独特魅力。窟顶中心的藻井图案以圆形为中心,用方形向外扩展,边缘用三角纹整齐的组成两排垂曼,悬挂在图案四个角的流苏,恰好将图案外的众多形象划分在四个空间里。既可以将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精致的藻井图案中,又可以随着流苏的指引,去欣赏

图案周围广阔的空间,从而欣赏飞舞飘扬的天空诸神。

绘制敦煌壁画的画师,因地制宜,利用石窟的建筑形制,在石窟覆斗形的窟顶上设计放射式构图,壁画与建筑协调的融为一体。此外,放射性的图式层叠开阔,适宜表现宏大的场面,参差错落的将众多形象布置与画面里,使观者的眼睛时而聚焦,时而舒展,畅游在美妙的极乐世界。

1.3 连续并列式图式的节奏美

连续并列性的图式一般多出现在人字披形的窟顶和描绘千佛像、佛本生故事及供养人等的窟壁上,如第 254 窟、第 431 窟、第 248 窟等洞窟。

人字形披窟顶的连续并列式图式多呈竖向并列性图式,其中里面绘有供养菩萨、飞天及修饰性的图案等,石窟在开凿时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建筑形制,画师巧妙的利用建筑空间设计连续并列式图式,形式与建筑达到协调统一。观者既可以局部欣赏千姿百态的供养菩萨,又能在宏观上感受到连续并列式图式的节奏美。 千佛像、佛本生故事及供养人像等多呈横向并列性构图,主要包括平列式、波浪式、“S”形等图式。敦煌石窟壁画中千佛的形象,从形态上绘制的相对较小且繁密,一般多绘于主佛及佛本生故事图的周围,这种大与小、疏与密及连续并列式的图式,使得壁画整体上产生一种节奏感。敦煌石窟壁画全景式的构图,使人们在其中流连忘返,随着视线的不断移动,画面也会随着不断的变换。这一形式为后来的连环画的形式提供了最初的经验。

在北魏时期,第 257 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中,采用连续平列式构图(如图 3),画面中不同时空的故事情节从两边向中间推进,画面的中间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故事中出现的山石楼阁巧妙地将故事情节进行分割,而故事的每一情节又是通过山石楼阁很生动的串联在一起,利用连续性的图式打破了现实时空的局限,耐人寻味。五代时期顾闳中的经典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式与这幅壁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顾闳中将韩熙载夜宴的不同情节通过屏风隔开,而在屏风两旁的人物处于一种交流互动的状态,时空的交错感在画面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波浪形的图式是连续性图式的变种之一,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北周时期第 428 窟,东壁北侧的须达拏太子本生图和南侧的萨埵太子本生图,二图都是采用的波浪形构图。高低起伏的山峦在画面中不单单具有装饰性的背景,它还将故事的不

同情节划分在不同的小空间,在观看画面的某一处情节时,其他形象似乎与山峦已经连为一体。画师们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描绘清晰,图式的形式美与故事情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正是他们利用波浪形图式的高明之处。

在敦煌壁画中,画师们用极大地热情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图式,描绘了美轮美奂的佛国世界,为隋唐敦煌壁画提供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绘图样。

2 敦煌壁画色彩语言的形式美 2.1 平涂式的并置效果

平涂式的设色方法,在敦煌壁画中非常普遍。它主要的特点是,颜色的浓淡差异很小,常用于人物的衣服和图案。所使用的颜色材质,一般多为颗粒较大的矿物颜料,不适宜晕染出细腻的效果,如朱砂、石青等矿物质材料。

北魏时期的第 263 窟中,前部人字坡顶上的供养菩萨、服饰、装饰物、图案均以平涂的方式绘制(如图 6)。供养人物以白色背景为衬托,衣服上的宝蓝色和石绿色显得更加鲜亮明快;坡顶所绘供养菩萨被土红色线条分割成等大的面积,画面以色彩明亮的白色为主色块,搭配色彩沉稳的土红色色块,在通过小部分的宝蓝色和黑色调和画面之后,既有明暗的对比,也有补色的对比,画面既单纯有力又协调统一。

在敦煌壁画中,画师们使用颜色时,大多为石色和少量植物色并与动物胶及水混合制作,而石色本身具有稳定性,能够长久的保持本身的颜色,有着其它画种所不能比拟的材质美,最大程度的保持了颜料本身的光彩。敦煌壁画的色彩,直到今天依然浑厚鲜亮,正是得益于古代画师们对材质的深入研究。

通过观察对比敦煌壁画,画师会根据绘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颜色搭配,画面或阴郁或明朗、或欢乐或悲壮。一般在表现佛国梵香法雨的场景时,多使用色彩明快的蓝色、绿色以及白色,表现血腥悲壮的画面时,常常使用大面积的红色和黑色,令人心生敬畏。

由于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画面的色调像是音乐中的旋律。选择成功的色彩搭配,会使画面主题更加突出,反之,画面会有削弱作用。敦煌壁画中色彩并置的平涂效果,与西方“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设色原理有相似之处,都

敦煌壁画中的形式美

1敦煌壁画图式的形式美1.1对称性图式的崇高美敦煌石窟中,无论整体布局还是局部画面,最常用的是对称性的构图形式。对称性图式基本出现在说法图和降魔变中,一般具有主尊地位的佛占据画面的绝对位置,是绘画的主体部分。以佛为画面的对称线,两旁的人物都以对称的布局相互呼应,在窟内整体上营造出了一种气势弘大的画面气氛。北凉时期的第272窟是对称布局较典型的代表,西窟顶龛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s4zt3cxks4ddq3430jm4g4gh0kzl900yj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