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改后的语文教学
叶树恒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是——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的特点。要实践这一精神,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从下面三方面来发挥教学的独创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多年来,“师道尊严”的阴影始终笼罩着精神的心灵,抹之不去。认为教师就得有“尊严”,学生就是学生,只得被动接受教育。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必须放下“尊严”,放下架子,彻底改变观念,变师为生友,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朋友关系,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为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的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使之关心爱抚学生,真情呵护学生,尊重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以后让每一位学生觉得老师就是可信的“朋友”。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都有潜力可挖,决不能偏爱,歧视差生及调皮的学生。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及语言引诱,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科的人文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是要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变教为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丰富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导学习方法,导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主动阅读、思考、讨论、学习。教师则点拨启发、提出问题、评点纠正。教师设计问题时紧扣基础知识,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对同一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思考,不死守于书本,不拘于形式。运用思维结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思考、领悟,不断提高把握语文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前些年,学生被听讲、笔记、死记、做题、应考被动学习主宰着,也是被动接受的机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爱学”。这样由“静”变“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了起来。这时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竭尽全部智慧和热情去进行教学的新内容、新形势的探索和创造,独具匠心,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实践能力、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并积极尝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方式,使之获得综合的语文素养。如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走进“实践活动”锻炼“口语交际”,这样书面与口头与实际相结合表达观察所获,这就丰富了多样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充满生机的语文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奠定了发展之根基,着上青春之色彩。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研究和探索,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才能成为语文课改中的积极者,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