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模拟试卷有解析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
1.科学探究需要进行实验,在取得数据和事实后,再进行分析和推理,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下列叙述是事实或推论的是( )
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解析:A 【解析】 【详解】
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这是实验事实;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人热水,热水很快变红,这是实验事实;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实验推论;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这是实验推论;A符合题意. 2.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灯泡L变亮 B.电压表示数变大 C.电流表A1示数变小
D.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大 解析:D 【解析】
由图可知电压表测电源电压,滑动滑片时电压表示数不变,B错;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当滑片左移时,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小,又滑动变阻器和灯泡并联,所以电路总电阻变小,则干路电流变大,即A1示
U2数变大,C错;由P=UI可知总功率变大,D对;灯泡并联在电源两端,由P?可知灯泡消耗功率不
R变,其亮度不变,A错.故选D .
点睛:对于动态电路分析,关键点是分析清楚电路连接情况,各电表测量的物理量.
3.文明礼貌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在公共场所时,不能大声喧哗,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A.音调 解析:C 【解析】 【详解】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交谈时应轻声细语,这里的“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大声”和“轻声”都是指的响度。 故选C。
4.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解析:D 【解析】 【详解】
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正确为答案.
5.如图所示,拉力F=125N,在10s内将重物匀速提升2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A.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为6m C.拉力F做的功是250J 解析:A 【解析】 【详解】
B.物体重是375N D.拉力F的功率为25W
A.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nh=3×2m=6m,故A正确. B.W总=F×S=125N×3×2m=750J,W有用=W总×80%=600J,G物=C.W总=F×S=125N×3×2m=750J,故C不正确. D.P=
=
=75W,故D不正确.
=
=300N,故B不正确.
6.由一个电源、两个小灯泡、一个电键和几根导线连接成一个电路.当断开电键时,两个灯泡都不发光;闭合电键,两个灯泡都发光,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灯泡一定是串联连接 C.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析:C 【解析】 【详解】
只要电键在干路,两灯串联并联都可以,C对.
7.一物块轻轻放入盛满煤油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160g煤油溢出;将其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180g水溢出.已知煤油的密度是0.8×103kg/m3,则物块在水中静止时的状态及物块的密度分别是( )
A.下沉,1.1×10kg/m B.漂浮,0.85×103kg/m3 C.悬浮,1.0×10kg/m D.漂浮,0.90×103kg/m3 解析:D 【解析】 【详解】
一物块轻轻放入盛满煤油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160g煤油溢出;溢出煤油的体积: V油=
;将其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
3
3
3
3
B.两灯泡一定是并联连接 D.以上都不对
180g水溢出,溢出水的体积:V水=;因为V
水
小于V油,所以物块在水中静止时是漂浮,物块的重力等于浮力,由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水中的浮力
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即G物=F浮=G排=m排g=0.18kg×10N/kg=1.8N;物体的质量:m物=
;又因为溢出煤油的质量小于溢出水的质量,所以物块在煤油中静止时是沉底
-41
的,物体的体积等于排开煤油的体积,即V物=V油=2×10m.物体的密度:
.故本题选D.
8.小江进行了如下测量:①用天平测石片的质量m.②往烧杯中加适量水浸没石片,在水面位置做标记.取出石片,用量筒取水缓慢倒入烧杯,让水面升至标记处,如图所示.量筒内倒出水的体积V即为石片的体积.③计算出石片的密度ρ.根据以上步骤,测出的密度值会( )
A.偏大 C.偏小 解析:C 【解析】 【详解】
采用“补水法”测石片的体积,由于石片上附着水,使得所测体积偏大,密度偏小,故C符合题意为答案.
9.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解析:B 【解析】 【详解】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发生变化,故内能增加;熔化过程中,物质由冰变成水,物质的比热容发生变化.故答案选B. 10.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到公式R=
B.无偏差 D.无法确定
U,关于这个公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IA.同一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同一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 C.导体两端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D.同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通过它的电流也增大几倍,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不变 解析:D 【解析】 【详解】
导体的阻值是导体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其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材料和横截面积,与通过它的电流、它两端的电压无关,电阻不随着电压和电流的改变而改变,所以A、B、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由欧姆定律得出R?U,若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我们可以计算导体的电阻;导体两端的电I压增加几倍,导体中的电流也增加几倍,但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变,所以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1.2015年5月9日我国多地出现日晕奇观,图为日晕的景象.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 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解析:D 【解析】 【详解】
AB.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凝华放热.故A、B错误. C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折射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错误.答案为D. 12.如图甲所示,小球从某高度处静止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并压缩弹簧.从小球刚接触到弹簧到将弹簧压缩最短的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v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b为曲线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弹簧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则小球
A.受到的弹力始终不变 C.运动过程机械能不变 解析:D 【解析】 【详解】
B.运动过程动能一直增大 D.在b点时重力等于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