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
项目工作指南
(试行)
深圳市卫生局 二○○八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目标及实施原则……………………………………………………………… 第三章 监测与控制系统组成及职责………………………………
第四章 密度监测……………………………………………………………… 第五章 抗药性监测……………………………………………………………… 第六章 专项调查与控制技术指导………………………………
第七章 人员培训与交流……………………………………………………………… 第八章 监测信息资料的收集与使用 ……………………………… 第九章 经费保障……………………………………………………………… 第十章 督导与考核……………………………………………………………… 第十一章 附录………………………………………………………………
用语解释……………………………………………………………… 法律法规……………………………………………………………… 附表……………………………………………………………… 附件………………………………………………………………
第一章 背景
一、国外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状况
病媒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病媒生物不仅能传播许多重大疾病,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且病媒生物极易成为生物恐怖的载体,由其引发的病媒疾病易成为危及国家安全,造成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声誉和形象,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伤。美国“911”后的“白粉事件”──炭疽危机使世界震惊,昭示生物恐怖并非耸人听闻;印度“苏拉特风暴”的鼠疫大流行,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极度恐慌,使数十万苏拉特市民逃向印度的四面八方,而且使一些毗连的国家中断了与印度的所有空中、海上交通,关闭了两国边境沿
线的陆路通道,对印度来说,经济方面造成的损失是难于估量的;20世纪60年代,在东南亚许多国家经常出现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不仅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全球约25亿的人群处于登革热的威胁中,从而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估计,全球每年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病毒,其中约50万登革出血热病例(其中大部分为儿童)需住院治疗,至少2.5%的登革出血热病例死亡。
据资料介绍,世界卫生组织(WHO)媒介生物学及控制专家委员会和农药评估规划处自1977年以来,向各成员国共发布了22部有关病媒生物防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涉及到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的各个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病媒生物控制法律与相关技术标准,如美国制订的蚊虫控制管理办法、建筑物防鼠标准等等,对指导美国有效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技术保证。
二、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状况
建国以前,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着重在本底调查,防制工作薄弱,对病媒生物控制未起明显作用,这个时期可以称为简单环境治理阶段,主要依靠处理孳生地或使用无机物杀灭幼虫,降低病媒生物密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病媒生物防制受到高度重视,防制研究工作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DDT等有机杀虫剂的出现,使病媒生物的控制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称为化学防治阶段。这个时期对病媒生物控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化学防制几乎替代了环境防制等手段,随着病媒生物抗药性高度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出现防制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70年代,我国就开始倡导蚊虫的综合治理,1983年从WHO引入病媒生物综合防
治的概念,这一论述是对病媒生物防制策略的重大转变,提高了我国对病媒生物的综合治理水平。这时期较为成功的例子是我国大规模采用拟除虫菊酯处理蚊帐控制疟疾媒介取得重大进展,受到许多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2001年WHO提出病媒综合治理的概念,我国根据其理念,开展了城市除“四害”活动,使病媒生物控制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管理,病媒生物控制专业队伍建设也得到很快发展。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往来的快速发展,给病媒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更方便的条件,随之而入侵的病媒生物也越来越多;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疾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疾病也不断出现,如在我国的法定传染病中有1/3以上都是病媒疾病,无论是新发现的肾综合症出血热、莱姆病、埃博拉出血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还是再度出现的传染病如登革热、鼠疫、疟疾、乙脑等,都是与外来病媒生物的传入或与本土病媒生物的存在及孳生繁殖有密切的关系,对人类健康构成新的威胁,同时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水灾、地震、生物恐怖等)的处理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如近年鼠疫在我国西南地区流行,乙脑在全国部分地区流行,登革热在广东省流行,流行性出血热不断有散发病例出现,严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
目前影响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在体系建设方面,未完善有效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体系,导致全国相当部分地区未真正开展监测 与控制工作;在财政支持方面,因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只有投入,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经费支持不足;在控制技术研究方面,缺乏技术研究与指导,导
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跟控制项目工作指南(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