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中的刻瓷艺术体系探寻
摘要:刻瓷艺术最早见于秦汉时期,至清末民初时达到一定的高峰。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中,演变出以地域及表现艺术类型的刻瓷艺术体系。
关键词:刻瓷 艺术体系
刻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因需用刀具在瓷器上镂刻绘画、书法而得名。因为陶瓷与雕刻的结合使得作品兼具“金石之韵”与“笔墨情趣”并最终产生观之有形,触之有感的独特艺术魅力。
刻瓷艺术前身为瓷刻。最早在秦汉时期,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自魏晋之后,随着制瓷工艺的提高,瓷器日趋精美,部分达官贵人与一些文人墨客在把玩瓷器之余,为了永久性的保存诗词、题款等而想出了把这些墨迹留存于瓷器上,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于是当时的艺人们只得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是最初的瓷刻。而真正意义上的刻瓷艺术(在瓷体釉面上雕刻)则是从清初开始的。在那个时候,陶瓷行业已经分化出了专门从事刻瓷分支,大多以平刻为主,基本均采用点线构图,因而在艺术表现力方面显得单调、单薄。至乾隆后期,随着经济的昌盛以及社会高层的物质、文化需求,政府特地在宫中设置了“造办处”,宫廷艺术家的介入使得刻瓷艺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此,刻瓷艺术真正发展成为了陶瓷艺术的一门重要分支。
刻瓷艺术种类繁多,但究其根源,终究来自于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根据上述特点以及渊源,其体系划分可以按照地域与表现艺术类型进行划分。
1 刻瓷的地域体系
中国自古以来便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而任何一个技术、艺术门类在不同的地区间便发展、呈现出不同的体系。中国刻瓷刻瓷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体系。
1.1 京派刻瓷
京派刻瓷的代表人物是华法(字约三)。华法自光绪28年起便担任顺天府工艺学堂镌刻科教师,为京派雕刻、刻瓷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可见,京派刻瓷在近现代而言,可谓深得皇家嫡传,且传人众多,桃李遍天下,刻瓷业界的大师们:北京的朱友麟与陈智光、上海的铁画轩、天津的陈古、杭州的贫而乐等均是华法的学生。
京派瓷刻就技法而言,主要有有錾、刻、镌;在手法方面,主要采取点、勾、起、跳、擦、转、捻等。在作品表现方面主要以工笔刻瓷为主,辅以水墨,但少有色彩。
1.2 海派刻瓷
海派刻瓷的代表人物扬伟义先生是中国瓷刻和海派瓷刻的第二代传人。扬伟义先生的瓷刻艺术融中国国画艺术与西方素描技法于一
身,擅长以细腻精湛的手法创作山水题材,兼具东方书画神韵与西方绘画的写实风格,形成独具海派气质的艺术精品。可惜扬伟义先生过世较早,因而遗憾的未能将海派刻瓷艺术带至巅峰。
1.3 扬州刻瓷
扬卅刻瓷代表性人物为江雨三、朱少甫。扬州刻瓷发端于晚清时期,得益于苏南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底蕴,此地瓷刻技艺从最初的将书画作品镌刻于瓷器上发展至几乎题材不限,载体多样的程度。扬州刻瓷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苏南文化的精髓:以柔见长、刻求精致。作品风格或兼工带写或纯写意,力求精雕细琢,以细微见大。
1.4 山东刻瓷
山东刻瓷主要集中于淄博,代表人物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明文、李梓源等。山东刻瓷的最大突破,也是其最大特征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刻瓷中只有点和线的局限,而增添了以深浅浓淡为面的手法。再辅以彩绘,从而使得刻瓷艺术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越。
1.5 景德镇刻瓷
景德镇刻瓷代表人物为黎瑛、黎勉亭(黎瑛之子)。景德镇刻瓷擅用高碳钢、钻石等工具,采用刻、錾、刮、磨、凿等金石工艺制作各种画面的刻瓷。作品风儒骚客形神兼备,名山秀水斑谰瑰巍,花鸟草虫妙趣横生。相传民国时期袁世凯为了讨好英国人,特请黎勉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