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
精品文档
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 考查。
第三节教学策略
1、 教学策略I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 根据已定的教学 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 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 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 综合型)
4、 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 是教学策略的 核心内容。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 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
1、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 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 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
2、 德育是相当于体育、智育而言,是 思想教育、政治 教育和道德教育 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 治教育的代名词。
3、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4、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 性。
5、 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重要条件和保 证。
(2)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 德育是 实现教育目的 的条件和保证。 6、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 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 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
8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 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
”把全体
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 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 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 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 产主义者。” 9、|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 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 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 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10、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2)受教 精品文档
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 学生思想实际。
11、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 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2、 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 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 心理健康 教育的目标是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 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 (2) 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 心理健康教育的 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 的发 生,提高学生的心理 健康水平。
(3) 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与治疗。
14、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学习辅
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
第二节德育过程
1、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 和方法,进行 施教传道 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 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 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的统一过程。
2、 德育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 法 3、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 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
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 本质
的特殊矛盾。
4、 德育过程的规律有:
(1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 律。
(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 道德行为。
6、 道德行为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 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7、 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可概括为: 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 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 知是 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 多种 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
精品文档 顺序。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 德育原则I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 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 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一
3、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 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
4、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 作) 5、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 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6、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 进行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7、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 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 受教修养方式
9、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 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
第四节德育模式
1、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 )
2、 道德教育的 认知模式 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 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 皮亚杰提出,
后由科尔伯格 进一步深化的。 3、 认知模式是:
(1) 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 (2)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a道德两难问题 及其设计; 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c道德讨论中的 深入性提问。
(3) 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 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4、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 彼得?麦克费尔和他 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 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 道德情感的 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4、体谅模式是: (1) 理论假设:
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 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 角色和身份
d教育即学会关心。 (2)
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a设身处
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
(3) 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b体谅 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5、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创立的。 6、 社会模仿模式是: (1) 理论假设。
(2) 围绕社会学习论 的道德教育:
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3) 简要的评论:
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b社会模仿模式 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第十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
1、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 是学校行政体系中 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 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3、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4、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 ”导生制\,这对班 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 1862年 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6、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采用一定的 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 动过程。)
7、 班级管理的功能:
(1)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 班级管理的模式有: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 理、目标管理。
2、 班级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
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3、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 精品文档
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4、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 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5、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 马卡连柯 的”平行影响” 的教育思想。
6、 班级平行管理要实施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 双管齐
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7、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 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 方式。 8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
调 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 主人翁精 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 都成为班级的 主人。(,,)
9、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组织 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 制度) 10、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 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 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 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1、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 德鲁克提出的,其理 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 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 自我管理 为中心的管
理。
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
,班主
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
(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的
程度较低。
2、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班集体的形成
1、 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1) 明确的共同目标; (2) 一定的组织结构; (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 明确的共同目标 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4、 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教育自 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5、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 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 活准则、一定的活动节律
7、 班集体教育活动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 主 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和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 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
8、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 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 现。
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是学校 办学思想的 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 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 桥梁。(,,,) 2、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 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3、 班级建设的设计以 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为最重要。 4、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 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 了班主任的 个性影响力。
5、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 权威的、民主的、 放任的
6、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 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 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 ”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是目前采用得比 较多的一种领导
方式,这与我国学校教育对班主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