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

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主义是核心。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即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4、 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块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5、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6、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

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

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全部哲学问题,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8、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忍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9、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

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0、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3、量质变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4、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6、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作出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5、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6、价值评价的特点

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②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着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7、 如何正确进行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就是人们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事物的价值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价值评价不同于对事物客观属性的认识,它的基本特点是把主体及其需要的尺度引进认识当中,立足于主体的利益、主题的需要来评判客体。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建立在对客体情况和主题需要的正确认识上。如果不能正确反映客体的状况,或者不能正确认识主体的需要,那么所做出的价值评价也就不会正确。整个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是确定主体实际需要的最高尺度,因而也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3、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来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6、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

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有前一社会残存的或其他社会的经济基础成分,也会有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及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7、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

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8、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9、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10、阶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

1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12、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3、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3、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4、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可能性条件),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条件)。

5、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6、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7、货币的实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0、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1、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3、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14、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5、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本身不是资本。资本由货币转化来的,揭示了资

本主义的剥削和被剥削。 16、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17、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8、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9、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三阶段: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20、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2、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表现在:①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②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③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人财产。

23、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2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历程

1、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

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③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4、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统治,政治领域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6、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

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8、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②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③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9、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①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

用的结果。

②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 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①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正确理想“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内涵和关系。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绝不会成为现实。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但是,自从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在世界上出现,并且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千方百计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这种斗争尽管形式不断变换,但从未停止过。另一方面,它们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注意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尚能在一定范围内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但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加速推动经济全球化,在造成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是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全面准确的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既有利于人民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定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总结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主义是核心。2、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即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rn5l3grf620sz532alg3gznb0gsy200bq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