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鉴意象,体悟情感; 2、掌握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过一些宋词作品,对词作的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了解,但很少能独立运用方法来分析作品,所以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手法的运用,还要作为重点掌握。

课前预习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2、词牌名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导入:阳春三月,遇到青春飞扬的你们,这于我是一场美丽的遇见。在这美好的时光,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脍炙人口的词作,去体验生命的另一种滋味。这就是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经典之作《雨霖铃》。

板书题目、作者:知人论世 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屡试不第,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板书:作者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此步骤中,幻灯展示“明情感”一直显示,给学生一个提示)

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补充: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学生对不理解的词进行质疑。

4、学生齐读,思考:这首词写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写与恋人离别,表达悲伤凄凉的情感。 板书:伤离别

5 听配乐朗读,把握节奏,再次体会情感。 四、悟离情 听了朗诵,相信同学们对于这首词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读这首词,并找一找:你认为哪一句写离情写得最好、最能打动你。

要求:找出该句通过什么描写来怎样传递情感。 学生找出语句并进行分析。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长亭,送别之地,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骤雨初歇,雨停了,也就意味着马上要分别了。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这三句,词人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板书:手法:情景交融——意象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忍分离又不能不别,体现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写出离别之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却不能执手相守,与子偕老了,只有紧紧地抓着对方的手,含情脉脉地互相注视着,泪眼婆娑,不舍放弃,嗓子因痛苦像被堵住了一样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明确:这句写景,是虚写。词人凝噎时就有“念去去”的内心独白。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烟波江上使人愁”,又曰“千里”,是说愁之绵长。“暮霭”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写愁之浓重;又曰“阔”,更写出愁之无边无际。这样的画

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板书:手法:情景交融——意象 虚实结合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在这样一个凄清的秋天,与心上人分离,甚至是永久的别离,这种悲伤是刻骨铭心的。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本想借酒浇去离愁,却不想醒来见到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更加写出了词人凄清悲凉的心境。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

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醉不成欢惨将别”

“三杯别酒肝肠断,一曲阳关离恨添” 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柳”“留”谐音,有挽留之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纵有无限情愫,特别是深切思念心上人的满腹话语,又向何人倾诉呢?当时的欢乐,反而变成今日的无限愁怨,词人内心的孤独之感更加强烈。

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大家对诗词的手法比较熟悉,对词人的情感理解得也很透彻。那么我们找同学学来给大家再读一读。找一男生,一女生,进行点评。

五、总结:作者写离别之悲情,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这种情感写得凄婉动人、富有韵味。而这又何尝不是在抒写他浓浓的人生滋味。对恋人的留恋与思念,与恋人不得不分离的不舍与无奈,漂泊他乡的孤独凄苦,仕途失意的无限伤痛,前途渺茫的迷惘之情,全部融合在这曲《雨霖铃》里,每一个字都是一段浓得化不开的情啊!让我们在诵读中再次感受柳永(能背下来的同学试着背)。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鉴意象,体悟情感;2、掌握艺术特色。学习重点、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rl0t75df941z4g1sgcd5uqa87r003016r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