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 周测试卷 第1周周测卷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2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2分)
答:
22.孔子认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世人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21.用舍行藏,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无人赏识就独善其身。
22.不矛盾。(1)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积极推行理想政治,但世人不理解孔子,评价他“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他固执迂腐,有讥讽之意。(2)孔子终身追求仁道,推行理想,执着不放弃,但在具体实施上,孔子懂得通权达变,“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随时而动,不拘泥。这正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参考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
孔子说:“对正道笃信不疑,勤奋好学,至死坚守,努力护持。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动乱
第 1 页 共 13 页
的国家不居留。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仕,政治昏乱就隐居。”
子路在石门过夜。(早上进城,)守城门的人说:“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第2周周测卷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材料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答: 2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2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秩序。
2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出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第 2 页 共 13 页
材料二 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材料三 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第3周周测卷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21.请揣摩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所包含的感情。(2分)
答: 22.根据以上内容,请你说说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和孔子的政治理想。(4分)
答: 21.为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无限感慨,为弟子具有美好的志向而赞赏欣慰。
22.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曾点勾勒出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礼乐之治的祥和画面,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实现天下大同太平和谐的政治理想。 参考译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先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
(曾点)说:“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第 3 页 共 13 页
孔子深深地感叹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
第4周周测卷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一)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二)
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左传·成公二年》)
注 ①孙桓子:卫国上卿。②曲县:即“曲悬”,周礼规定,诸侯之乐,室内三面悬乐器。繁缨:古代天子、诸侯所用辂马的带饰。
21.材料一中,孔子为何责备子路“野”?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2分)
答: 22.(1)这两则材料均体现了儒家的何种思想?(1分)
答: (2)指出儒家重视该思想的原因,并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答:
①
②
第 4 页 共 13 页
21.原因:①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妄加言论。②没有认识到正名的重要性。 22.(1)重视“正名”,强调名实相符。
(2)原因:“名”是国家(百姓)安定的基础。“名不正”最终会导致百姓言行失据(“民无所错手足”);而正名则最终可使国家安定(“平民”)。 参考译文 (一)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吧!”子路说:“先生的迂阔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啊!这又何必去纠正?”孔子说:“好粗鲁啊,仲由!君子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大概应该存而不论吧。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 (二)
新筑人仲叔于奚援救了孙桓子,孙桓子因此得免于难。不久,卫人把城邑赏给仲叔于奚,仲叔于奚辞谢。而请求像诸侯一样室内三面悬挂着乐器,并用繁缨装饰马匹来朝见,卫君允许了。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可惜啊,还不如多给他城邑!唯有礼器和名位,不能随便赐给别人,这是国君所掌握的。爵位和名号是使人信赖的表征,在上位的人使人信赖才能保享车服之器,车服之器包含着尊卑的秩序,尊卑有序自然就推行了义,行义就产生了利,生利才能治理人民,以上六项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如果把名位、礼器随便赐给那些身份不相称的,等于把政权给了别人。失去政权,那么国家也就跟着灭亡了,那就无法挽回了。”
第 5 页 共 13 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 周测试卷(含答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