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作者:岳樱泽,杨恒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6年第5期
[摘 要] 终身教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个大的维度。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偏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导致学生关键能力不足、学校对“学生关键能力”定位不准确造成培养方式与实际情况偏离、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保守阻碍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学校跟企业契合度不够,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多跟企业沟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终身教育的视角下,革新职教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此外,国家教育机关应制定一个统一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教学评价标准,使学生掌握受益一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 终身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问题;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 岳樱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长沙 410000);杨恒,湖南省外国语职业学院学院教师(长沙 410000)
一、基于终身教育理论的高职
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维度分析
关键能力(Schluesselqualifikation)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的劳动力市场专家梅腾斯提出的。关键能力最早的定义是指那些与所从事职业所需的专业实际能力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也包括在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以及能够应对人生或职业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1]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关键能力内涵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回到现在,“关键能力”则更加侧重于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上面,基于终身教育视角对学生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全世界职业教育界和产业界达成共识的教育理念。笔者通过研究大量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当下经济、文化等现实因素把“关键能力”定义为以下内容:关键能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了职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不同于专业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早在2006年12月30日,欧洲议会主席和欧盟理事会主席就发布了《欧洲会议和欧洲理事会2006年12月18日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简称为《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对终身学习关键能力提出了八大建议,其中就包含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科学与技术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实干能力、文化表达。“这八大能力是相互交叉、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持的,每个关键能力都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部分组成”。[2]
笔者在终身学习的视角下,通过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查我国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把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一)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里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受教育者要掌握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并且不断地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21世纪是个学习型的社会,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学
习能力,在不断地学习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应掌握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相关的能力,“它包括提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的能力等”。[3]
(二)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对于高职学生当下和以后发展所需要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它能让高职学生比较自如的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终身教育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方法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制定计划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传达表达能力、对工作目标了解的能力、信息的复述能力、记忆力培训能力、学习技术的掌握、就业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创新能力等。其中,创造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但又是当今和未来社会比较看重的个人能力之一。
(三)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指的是高职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它具体到终身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学生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母语沟通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自我推销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和情绪管理)、对职业的积极态度、建立信任、承受压力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良好的品质等。当前高职学生大多数都存在就业心态差、抗压能力不够、职业道德欠缺,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不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二、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
关键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笔者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结合现有的相关权威研究成果和数据,并通过走访高职学院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和老师以及用人单位普遍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满意。这一点基本符合职业教育的
人才培养目标。但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过于偏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导致学生关键能力不足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人才的侧重点是“高技能”。因此,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注重“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本着“必须、够用”就行。这一做法毋庸置疑是必要的,但是有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多地强调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一些关键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适应性人才的教育。很多学校的毕业生在面向社会、面向工作岗位的时候缺乏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跟职业相关的关键能力。这也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根据一份权威调查报告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自己所具备的关键能力的满意度偏低,他们普遍在适应环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指标上相对较低,基本满意度之上的百分率尚不足50%,有待进一步较强培养训练”。[4]
(二)学校对“学生关键能力”定位不准确造成培养方式与实际情况偏离
有不少学校把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寄托在基础知识和公共课、文化课上,认为学生的关键能力就是拥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法律知识和健康常识等。这其实是对“学生关键能力”定位的偏差,关键能力不仅仅只有这些,最重要的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具备的终身学习的
能力、从事职业的方法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而现实情况是,学校本来就存在忽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现象,再加之有些学校对“学生关键能力”定位的模糊,造成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方式与实际情况偏离,从而致使学校不能很好地培养出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关键能力。
(三)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保守阻碍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
高职院校的教师属于“双师型”教师,他们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这是一个合格的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把手式”的示范,忽略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决定能力、创新能力、计划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手段上面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没有结合现代的网络、影音资料、多媒体等新型教学媒体,存在板书能力不强,缺乏上课的艺术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关键能力的培养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四)学校跟企业契合度不够,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而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益最大化,怎样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一直是一个被关注的问题。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存在盈利下降、资金短缺等问题,不少企业都在裁员。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都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科研上面来,校企合作势必会受到影响。此外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校企合作运营不善也导致了学校跟企业契合度不够的现象。这样一来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校企合作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实际情景学习的平台,校企合作运行质量不高会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不仅如此,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学习机会,他们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也难以得到培养。
(五)缺乏统一标准的关键能力教学评价体系,致使关键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中,大都是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对学校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很少有专门针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建立一个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这样一来,我们对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很难做出一个客观性的评价,从而致使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效果不尽人意。不仅如此,由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缺乏,很多用人单位都拒绝招聘应届毕业生。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直接上岗,具备上岗能力的合格员工,而不是一个需要企业再回炉的“半成品”。高职毕业生都无法胜任现有的工作,那么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三、高职学院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当今社会,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聘用上面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一方面了,他们往往更加看重学生的关键能力。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应加强学生关键能力
的培养。笔者基于终身教育的视角,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学校应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职业课程体系。其中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我们将关键能力的内容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加以渗透培养,把关键能力的概念引入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中,能够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关键能力。”[4]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以及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大体上来讲应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形象设计、就业指导、岗位培训等课程,使学生具有人生定位和自我认知的能力,自我推销和就业能力,合作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制定一系列方案,主要针对学生执行力的训练、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