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平菇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平菇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

平菇属木腐菌,凡是适合于木生食用菌的培养基,也都适合平菇菌丝的生长。 生产过程分为母种的生产、原种的生产和栽培种的生产三个基本步骤。 1、母种的生产

平菇是用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法获得菌丝体后扩大转式管制作母种。特殊情况也用菇木分离法。 (注:母种已在冰箱保存,平菇和红平菇可按照同一方法活化菌种并栽培)

培养基:平菇母种分离和菌种保存宜用普通培养基(PDA)。平菇菌丝在此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慢。(注:需要的菌种较少的情况下不需要扩大转管,直接进入原种的生产)

扩大转管适宜用高粱粉培养基(注:此培养基非常适合平菇菌丝生长,高粱可从超市购买并在实验室粉碎),配方和制作方法是:高粱粉30克,加1000毫升蒸馏水,加1%琼脂,置于铝锅中加热,待琼脂充分溶化后搅匀,分装于试管,灭菌接种。平菇在高粱培养基上生长最快,长势均匀,菌丝旺盛。高粱培养基适合于生产平菇母种。

菌种培养:分离后的平菇菌丝应放在最适宜的温度(25℃±2℃)培养并经过提纯、转管,一般培养7-10天菌丝可长满试管。如果没有出现杂菌,分离培养就算成功。但该菌株是否优良,生产价值如何,还需出菇栽培试验。

2、原种的生产

母种菌丝数量太少,在实际生产中必须把一级种扩大繁殖成二级种(即原种)才能满足生产种的需要。 其培养容器可用玻璃瓶(注:实验室中玻璃瓶有的太大,生长期过长容易感染杂菌,可在四楼李国平老师那里找个头小些的玻璃瓶,但注意塞好塞子,避免感染)。

平菇原种培养基配方可按照:木屑78%,麸皮20%,蔗糖1%,石膏粉1% 。(或者按照课本配方也可)平菇菌丝在木屑培养基上一般原种20—25天可以满瓶。在麦粒培养基上15—20天可以长满使用。好的原种菌丝密集、洁白、长势均匀、粗壮、呈棉毛状,有爬壁现象。 (注:被污染的原种菌丝经常有霉菌感染,容易用肉眼分辨)

原种长满瓶之后,应立即扩大为栽培种,否则一旦营养耗尽,菌丝就会衰老甚至死亡。麦粒种更要及时使用。 (注:为防止栽培种培养过程失败,可多保留几瓶原种在冰箱保存)

3、栽培种的生产

原种扩大繁殖就成栽培种。栽培种也就是直接用于大生产的生产种,又称三级种。

栽培种配方A棉子壳或玉米芯88%,麦粉、玉米粉各5%,红糖、石膏各1% 配方B棉子壳44%,玉米芯44%,麦粉、玉米粉各5%,红糖、石膏各1%。

配方C杂木屑78 % ,麦粉、玉米粉各10%,红糖、石膏各1%。以上配方在拌料时加入2%的石灰粉,含水量60%~65%之间。(配方也可按照书本配方。含水量的检验以手握成团,手松即散,且指缝无水渗出为宜。配方中可按照比例添加一定量的蘑菇克霉灵类药物;用料前最好将原料暴晒2--3天,并去除霉变劣质料。配好培养基尽快灭菌,本实验采用熟料栽培) 平菇栽培在培养料配方、制作、灭菌、接种和培养等方面与原种生产相同,其培养容器用用塑料薄膜袋。 (注:三级菌种的灭菌均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即可,121℃,25-30分钟。)

制作栽培种时,由于数量多,往往比较粗放,培养场所不讲究。因此,播种之前也必须检查菌种有否带螨类或其它病虫害。如果发现菌种有螨或病虫害应及时杀灭及弃去不用。

菌丝生活力强弱与菌龄有密切关系,它直接影响到栽培的成败。菌丝生活力减弱,播种后不容易成活或菌丝生长缓慢,时间长了菌丝没布满培养料则易感染杂菌,往往造成栽培失败。所以,控制菌龄很重要,一般接种一个月之内,菌丝生活力最强。菌种长出原基时为成熟菌种,应尽快用;原基一旦变干枯或菌丝柱收缩,瓶底出现积液时,菌种已老化,不宜再使用,应淘汰。

栽培种接种后要将其移入菇房。首先要做好菇房消毒:菇房在使用前后必须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前一天,先将菇房内打扫干净,再用清水把室内喷湿,以提高消毒效果。菇房消毒通常在栽培前3天进行。消毒方法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如下的一种。

①硫磺熏蒸:将菇房密封,然后按每立方米空间5克硫磺的用量点燃熏蒸。

②每立方米空间用10毫升甲醛溶液,1克高锰酸钾熏蒸。

③用30%有效氯含量的漂白粉1公斤喷雾。

④用5%石炭酸液喷雾。

消毒后开窗通风两天即可用于栽培。老菇房的消毒更要彻底。否则杂菌污染和虫害发生严重而导致生产失败。

接种工具以及案板要用消毒液擦洗。把已冷却的培养料袋平放到案板上,先用纱布或棉球沾

75%酒精擦拭袋表,可采用两面接种,是装料后(注意装料松紧适宜),扎紧另一头密封、灭菌。接种时在接种室用灭过菌的打孔器在袋子的两面各打二个接种孔,接上种后用医药胶布粘在接种孔上(或者再套一层袋子),然后培养。并在接种处扎微孔通通气,随后搬入培养室暗光下培养。温度高时排放呈井字形,不宜过高,注意通风,勤翻堆,勤检查,防止烧菌,及时处理杂菌侵蚀菌袋,两面接种的菌袋,在菌丝长满接种孔周围时,将胶布撕开一角增加通气量,菌丝长满袋后,用“S”形铁丝钩将菌袋悬挂起来,撕去全部胶布喷水管理。

4、栽培管理

平菇的栽培、管理工作是夺取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从培养料播种之后,一直到出现菇蕾、长成小菇到最后成熟采收,都要根据各个生育阶段对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的不同要求,并结合气候变化进行科学管理。下面按各生长阶段进行介绍:

(1)菌丝生长阶段

在平菇栽培中,发菌阶段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栽培成败的关键。

一般接种后2—3天,菌丝开始恢复。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3—27℃。所以温度管理应尽可能达到或接近这个范围。生料栽培或开放式栽培,培养料中还有其它微生物活动产生呼吸热,料温将比室温高出2-3℃甚至更多。所以要密切注意料温变化,采取相应的散热措施,降低培养室的温度。

这个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要求控制在80%以下,菇房和菌床都不能喷水,湿度大了污染率高。

菌丝生长阶段,光照对菌丝生长不利,尤其不能让直射阳光照上菌床。培养室的窗子要挂上黑色窗帘。除检查用光外培养室不要随意开灯。

空气对平菇菌丝生长也很重要,虽然菌丝生长阶段能耐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也会抑制菌丝生长,严重缺氧菌丝会老化窒息而死。培养室若通气不良,菌丝的呼吸热散不掉,会致使料温上升,烧坏菌丝。

接种以后7—10天菌丝长满菌床表面,在这之前是杂菌污染的危险期。这阶段原则上不能揭膜,只有在料温超过30℃,不揭膜就会烧坏菌丝时,才能揭膜通风降温。

菌丝长满菌床表面后,每天应揭膜透气10—20分钟。因为随着菌丝量的增多,呼吸热和二氧化碳的量也多,所以需要揭膜透气。

此阶段的管理要点是控制料温,适当通风,遮避光照,保持干燥。袋栽接种后可堆码发菌,

堆高和堆间距应根据当时的气温灵活掌握,原则是袋内菌温控制在20 -28℃,严防料温超过30℃。平均气温在10℃以下.可堆放4一5层;气温在10 -20℃时,可堆放3 -4层;气温在20℃以上时,要散开单层平放,不宜上堆。堆间距一般为60 cm,便于操作。如在严寒冬季.为提高料温,可将堆间距缩为10 cm以内,外盖薄膜保温发菌。发菌期间,每天观察料温变化,若超过28℃以上,应及时散堆降温,同时开门窗通风。为使发菌均匀,一般每隔7一10 d翻堆一次,将上、下层菌袋互换位置。一般经过20一30 d发菌管理,菌丝即可长满袋。

(2)子实体生育阶段

当菌丝长满全部培养料,正常温度下需一个月左右(凤尾菇二十天左右),平菇则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发育阶段。

平菇子实体生育阶段需要低温,尤其是原基分化更需要低温刺激和较大的温差。所以在生育阶段将温度控制在7—20℃范围之内,最适温度13—17℃。原基分化阶段尽可能扩大温差。

子实体发育阶段的水份管理尤为重要。菌丝生满培养料后要浇一次出菇水,以补充发菌阶段散失的水份,满足出菇对水份的需要。另外出菇水还起到降低料温、刺激出菇的作用。同时可向墙壁、过道、空中喷雾增加空气湿度,把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5%左右。

通过催蕾,菌板上开始出现许多小颗粒,即进入桑椹期,此阶段应停止向菌板喷水并揭去或架高薄膜,否则会影响菇蕾的形成和造成菇蕾不分化烂掉。这阶段应经常向空间喷雾提高空气湿度。在这阶段如菌板过于干燥,菇蕾容易枯萎;补水多了,菇蕾又容易浸水烂掉,温差刺激不够,不能大面积形成原基;揭膜过早,使表面菌丝过早干燥,降低生活力;通风不好,表面菌丝不能全面倒状、纽结,有污染和虫害也不能形成菇潮。所以这阶段的管理难度较大,又极其重要。

三天左右菇蕾分化长成珊瑚状,称珊瑚期,5-7天菇休分化成熟,在这阶段应加强以下管理措施 :

①通风:室内废气过重会造畸形菇或烂菇,每日通风3—4次以补充新鲜空气。

②保湿:空气相对湿度应维持在90%。因此,每日应根据气候情况在室内喷4—5次雾状水,但不能让菌盖上积水造成卷曲。若菌板过干燥可用小勺在菌板上淋水,但不要直接喷水到菇体上。冬季可在火炉置开水壶,增加室内蒸汽保温保湿。

光照:从催蕾开始就要拉开培养室的黑窗帘,让漫射光进入菇房,若缺乏光照,菌丝生长长期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迟迟不分化原基。但光照太明亮对子实体发育也有不良影响,但不能有直射阳光。

③及时采收:平菇适时采收既可保证质量也可保证产量。当菌盖展开,菇体色白,即将散放孢子以前采收为宜。采收过迟,菌盖边缘向上翻卷。表现老化,菌柄纤维度增高,品质下降。且菌体变轻,影响产量。并且大量散放孢子又污染空气。采收过晚,还引起菌丝老化,空耗营养对下潮菇的转潮和产量都有严重影响。

此阶段管理要点:当菌丝布满培养料后,经5~10天,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袋内就会出现菌蕾。这时要及时解开袋口,去掉塞子(玉米芯塞子不必去掉),外翻袋口,露出菌蕾堆。

此时开始向地面喷水,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0%。喷水次数:一般一天2~3次,晴天多喷,阴天少喷或不喷。如果培养料过干或空气湿度偏低,会引起幼菇枯萎。

要适当通风防止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过早喷水或温度过高、湿度太大亦会引起小菇死亡。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造成子实体畸形生长,成为“大脚菇”。

还要注意透光,使栽培场所有散射光,光线是子实体分化的必要条件,在黑暗的环境下,菌蕾不能发育成正常的子实体,而是长成一堆面团样的东西,没有商品价值,

此外,每采完一茬菇之后,白天适当保温,夜间开窗降温,使栽培场所形成明显的温差,有利于菌丝体向子实体转化。

(3)间歇期的管理

第一潮菇采收之后10—15天,就会出现第二潮菇,共可收四到五潮,其中主要产量集中在前三潮。在两潮菇之间是菌丝休整积累养份的时间,此时要做到:(1)清理菌板表面老菇根和死菇,防止腐烂。(2)轻压菌板并使老菌皮破裂,以利新菇再生。(3)将门窗打开通风4—5小时,换入新鲜空气。(4)用清水将薄膜正反两面彻底擦洗干净,然后贴菌板复盖,清理室内杂物,保持卫生。(5)一周后按头潮菇管理法,浇出菇水和搞温差刺激催蕾。以后管理均按头潮菇管理方法。以后各潮菇照此管理。

(注:袋栽法栽培平菇,采收4茬后,还可脱去塑料袋,将菌块埋入菜地、林荫地、玉米地或棉花地中(顺行开沟),浇水后仍可出2茬菇,这是其它栽培方法不可比拟的。 )

5、采收与加工

平菇的适时采收既可保证质量,也可保住产量。当菌盖展开,菇体色浅,盖缘变薄,即将散放孢子之前采收为宜。对平菇的采收,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一次性形成菇潮的菌板,就应在子实体成熟时一次性全部采收。此时的大菇体与小菇体的成熟度是一样的,如认为小菇体还能长而不采摘,反而会使小菇体枯萎。参差不齐形成菇蕾的菌板,则应间大留小的办法进行采收,一潮菇可分2—3次采净。采收时要整丛收,轻拿轻放,防止损伤菇体,不要把基质

带起。一潮菇采完后,应清理床面,将死菇、残根清除干净。

6、病虫害的防治

平菇菌丝生活力很强,生长速度快,而且具有抗杂菌能力。所以在制种与栽培过程中,菌丝发育阶段管理得好,后期就不容易感染杂菌。甚至染了杂菌也照样还能长菇。但是,在开放式生料栽培中培养料本身就陷藏着各种杂菌孢子,若在环境因子不适合平菇菌丝旺盛生长的情况下,其优势则不再存在而杂菌容易泛滥成灾。引起杂菌感染的重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和湿度。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对所有霉菌也都适合,只是霉菌最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略高些,因此,在菌丝培养阶段,稍微疏忽温度上升至28—30℃以上,若湿度也大,杂菌就猖獗起来。而且虫卵也纷纷孵化,螨类也随之而来,病虫害一旦蔓延之后就难以驱除,另外,平菇对敌敌畏极为敏感,低浓度的敌敌畏都会致使小菇蕾枯死。由于不能轻易用药,只能以防为主,避免病虫害发生。一旦发生,则采用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三者结合的综合措施来控制蔓延。

(1)控制主要的环境因子:针对温度、湿度是引起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所以栽培过程中要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①温度:根据各气候条件,掌握各地区各品种的安全播种季节。如果人工控温下栽培时,室温不宜超过22℃。料温不超过25℃。

②湿度: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0—65%之间。菌丝生长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2)杂菌的预防:①培养料要新鲜,无霉烂变质,配料前先暴晒1—2天。②每次栽培前培养室及用具都要清洗、熏蒸。③生料栽培时,培养料尽量少加或不加有机氮源和糖类物质。④菌种量要大,加速菌丝生长速度,优先占领养料,即制其它杂菌繁殖。⑤注意防鼠堵塞鼠洞。

(3)常见杂菌及其防治

栽培平菇时常见的杂菌有木霉、青霉、曲霉、脉孢霉、根霉、枝孢霉、粘菌、鬼伞类以及酵母等。在开放式栽培中,发现杂菌可用石灰粉遮盖污染部位;封闭式栽培中可用注射器或滴管将杀菌药液按比例稀释后注射或谪到污染部位。常见的杀菌剂有高锰酸钾一千倍液、甲基托布津一千倍液;多菌灵(含量50%)一千倍液,含量25%的五百倍液等。

(4)虫害防治:平菇栽培时常见的害虫有:线虫、螨类、蚋、鼠、蚁、蛞蝓、蜗牛、马陆、果蝇、菇蚊等。药剂防治可用2.5%溴氰菊脂乳剂二千五百倍液喷雾;用灯光和糖醋液诱杀蝇类;骨头烤香诱杀螨、蚁类;用盐杀蜗牛、蛞蝓等。

平菇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整理

平菇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平菇属木腐菌,凡是适合于木生食用菌的培养基,也都适合平菇菌丝的生长。生产过程分为母种的生产、原种的生产和栽培种的生产三个基本步骤。1、母种的生产平菇是用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法获得菌丝体后扩大转式管制作母种。特殊情况也用菇木分离法。(注:母种已在冰箱保存,平菇和红平菇可按照同一方法活化菌种并栽培)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rf3y4n2nh1od1e2lz3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