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感恩教育扭曲了孩子的心灵
感恩教育课走进校园,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据《重庆商报》去年11月8日报道,11月5日,地处大山深处的重庆云阳县普安乡小学600多名学生集体上感恩教育课。讲到“感恩老师”时,老师被请到了学生队伍的最前面,让学生大声喊出“老师,您辛苦了”。在“感恩父母”环节中,授课老师让学生想想自己让父母伤心的事……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生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连喊9遍“爸爸,我错了,请你原谅我”,并“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原来11月4日中午,她和父亲顶嘴,父亲怒打她一巴掌。为这事,父女俩一直赌气不说话。据介绍,该校超过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叛逆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为此,学校开办这堂特殊的“孝德”课。
有一些文化可以穿越时代的隧道久远流传,比如感恩。“百善孝为先。”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感恩父母,是人们一生的课题。毋庸置疑,现在一些独生子女被家人宠着,对感恩已然淡漠,早前“留学生机场弑母”的新闻曾经刺痛人们的心扉。可见,感恩这一课应该好好补一补,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感恩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据报道,2007年1月,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是给父母磕一个头。而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觉得平时缺少交流而猛然给父母磕一个响头,父辈们会大惊失色:“这孩子今天怎么啦?”有的学校平时并不重视感恩教育,只是到了一些节日才开展应景式的活动,比如到了“三八”妇女节就给学生布置特殊“家庭作业”—为母亲洗脚。这种突击性感恩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感恩教育课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感恩教育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够让受众从内心领悟的。感恩父母、回报师长,需要长期的教育、培养和感知,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绝不能逞一时之兴。亲情交流远胜于形式。对父母的感恩应该属于纯自然纯天伦的范畴,是属于那种血浓于水的默契,是属于那种心灵碰撞的火花,表现在平时对父母嘘寒问暖的无微不至关怀当中,表现在与父母寻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沟通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磕个头”、“喂顿饭”、“洗个脚”。同样,感恩老师,也应该是发自肺腑的,表现在“征于色,发于声”的真情实感当中,而不能只是让学生们硬生生地喊一喊“老师,您辛苦了”。
从更深的层次说,感恩教育不能只抓孩子这一头,它的另一头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如果忽视了,感恩教育的天平就会倾斜,这是孩子们不能承受之重。“子不教,父之过!”普安乡小学超过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家长之间有隔阂。在亲情贫乏的环境中,何来感恩?小女生跪求父亲原谅,赢得“掌声”一片。然而在这“掌声”背后,还有另一种“掌声”—这位父亲曾“一怒之下给了女儿一巴掌”。作为父亲的他是否应反思这一巴掌的“副作用”?学校乃至全社会是否应该反思如何给留守儿童更多的温暖和呵护?如果只求孩子感恩,而不培育孩子感恩的社会土壤,不给关爱的阳光和雨露,这朵幼苗就难以茁壮成长。家长的身体力行,老师的以身作则,社会的正面引导,是孩子学会感恩的正能量。
一个好的教育思想需要用好的形式来表达,一个好的教育形式需要用好的行为来体现,一个好的教育行为需要用好的习惯来培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髓,以适合时代的行为为载
体,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的感恩教育,正是目前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