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统计学
嘉兴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互动发展问题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历史背景:20世纪下半叶,随着服务业发展越来越趋向知识密集化、技术密集化,服务业越来越显示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特征,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的服务流量产出和交易占国民经济价值流量的比重日益扩大。全球服务产业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56%上升到1998年的61 %, 1998年4个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产业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为68 % , 2002年美国的服务产业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高达75.3 %1。世界经济无论是进入了后工业(服务经济)时代,还是新工业经济时代2,服务业己经取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成为反映和判断该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服务经济成为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期的标志性经济结构。20世纪下半叶,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作为服务业的主导生产性服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进入调整阶段,企业活动也开始集中于生产经营,为了整合资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即将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企业生产活动的上、中、下游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如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物流销售、员工招聘、信息管理等等)外包,这就为商业性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需求。这种趋势随着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而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今天,在发达国家,工业企业生产一定量的产品,需要的外部服务已经比20年前提高了两倍以上3。
为了满足上述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服务产业,由于其服务对象是一个经济体系中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我们称之为“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在产品或其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生产性服务所提供的服务是生产商品的“中间产品”。生产性服务业指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分离出来,发展而成的新兴产业。作为中间投入服务,它为生产、商务活动提供服务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服务产业,具有国际
性、知识性、创新性、协同性、信用性等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为现代制造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并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它既是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集中表现,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
国内外许多的学术研究表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产业服务化理论”,认为制造业生产将变成“服务密集”,即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人因素,服务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是在产品或其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业,贯穿于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和产 后三个阶段,其在产品增值链中增值量开始超过物质生产阶段所创造的增值量。由此,生产性服务已经形成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也是工业企业之间非价格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则是产品和服务提高竞争力和效率的关键。
最新成果、动态及评述: 1)生产性服务定义和分类综述
1975年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者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概念。但至今,国际上对服务业的分类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希利(M·J·Healey)和艾尔伯里(B·W·Illbery)从不同角度对服务业进行了分类,指出生产性服务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如市场研究、R&D等。
?4?哈维尔斯(Howells)和格林(Green)
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Daniels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也包括在内。
?6??5?汉森(Hansen)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
?7?品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其定义包括上游的活动和下游的活动。些权威学者也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包括在其中。
?8?一
至今,西方学者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指以信息加工和处理为主要任务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会计等.也称为信息密集服务业。
近年,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也逐渐兴起。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容归纳起来包括:(1)专业服务: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组装与构造、工程、测量等;(2)信息和中介服务:
电讯、电影、广告与市场研究、信息技术服务、出版业等;(3)金融保险服务:银行、保安、保险、风险投资、债务市场、基金管理等;(4)贸易相关服务:会展、进出口贸易、航空运输、海上运输、快件、仲裁与调解等。
阎小培等在《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指出?9?: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房地产管理、咨询服务、综合技术服务、金融业、保险业、企业管理机关。
甄峰等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2001)在对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述评中指出
?10?,西方所指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
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R&D)等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的行业。 2)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关系综述
Shelp(1984)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s),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豁合起来的灰泥(mortar)。\?12?Riddle(1986)也认为,“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process industries)…服务业是经济的勃合剂(glue),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13?
从70年代以来,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观点:
其一,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如Cohen and Zysman (1987)
?14?、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9)
?17??15?, Klodt(2000)
?16?, Guerrieri and
Meliciani (2003)。Cohen and Zysman (1987)
?14?强调,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
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
其二,认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如Pappas and Sheehan(1998 )
?20??18?, Karaomerlioglu and Carlsso(1999 )
?19?, Eswarranand Kotwal < 2001)
。 Eswarn and Kotwal C 2001)指出,服务业部门的扩张有两条途径可以使制造业部门
收益。
其三,认为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如Park and Chan(1989 )
?21?, Shugan(1994 )
?22?, Bathla ( 2003 )
?23?。他们认为,随着
经济规模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如贸易、宾馆、金融、交通、社会服务、以及教育、医疗服务等,会迅速增加,同时也提高了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反之,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
其四,近年来出现了更新颖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如Lundvall and Borras(1998)?24?、植草益?25?、周振华?26?。
可以看出,前两个观点都过于偏激,只看到问题的一面,缺乏对问题全面、深入的剖析。正如制造业与农业的关系一样,制造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后,却仍然与农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样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随着劳动分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二者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种动态的内在联系。 3)生产性服务与其他产业的互动现状综述
生产性服务的效率在于其作为中间投入所发挥的微观积极作用和宏观经济影响。它有助于促进产业集聚、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了检验生产性服务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富克斯((Fuchs, 1968)研究了美国1947-1958年的投入产出表,发现其间各主要服务行业作为对农业和制造业的中间投人占全部产值的百分比都提高了。
?27?瑞德尔
(Riddle, 1986)详细考察了二十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国私人部门经济中,服务、高科技与信息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强调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
?28?
最引人注目的经验研究是,Hayes and Erickson, Braunstein, Karunaratne,Engelbrecht等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MCs)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对作为其中间投人的信息服务运用效率(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考察。 Hayes and Erickson(1982)发现
?29?,在最具有信息经济特征的美国,其制造业公司每
购买1美元信息服务导致的利润净增加在1967年为2 .37美元,在1972年为2 .54美元,即表明美国制造业对信息服务总体上利用不足。
Baunstein(1955)运用超越对数函数(translog)和不变替代弹性函数(CES函数)代替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C-D函数),扩展了Hayes and Erickson的分析,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
了他们的结论。?30?
Karunaratne(1986)则发现?31?),ASEAN国家的制造业对信息服务投人的运用是最优的(optimal use),而对非信息资源投入的运用则是次优的(suboptimal use) 。但Karunaratne在分析中引用的高度概括的跨国数据,可能会使人怀疑他的发现的准确性。
Engelbrecht(1990)的研究集中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Engelbrecht指出?32?,信息服务部门的增长己经被看作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的一部分。
另外,美国商务部在最近两年连续推出电子商务最新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就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33? 4)我国关于生产性服务的相关研究
李善同等在《21世纪初的中国服务业》一书中?34?,研究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指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分析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总结我国服务业的特点和不足,并探讨了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 阎小培等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35?,从经济贡献率和就业贡献度,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展,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上都能为地区创造收入,而且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某些行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极大,但也有某些行业发展水平仍较低,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不明显。在《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空间差异研究》一问中,界定生产性服务业概念与内涵 的基础上,指出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主要特征,并对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区际差异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广东要想在服务经济时代有所作为,必须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程大中在《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豁合剂”作用》中
?36?,从经济效应、经济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服务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指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中间投入,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是国民经济的“赫合剂”。 王贵全在《论生产性服务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中指出
?37? , (1)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取
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C2)生产性服务已成为企业提供差异化产品和增值的主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