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描写的蝉的形象,联系诗人自身经历,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咏蝉》,体味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3、拓展延伸,总结“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同含义。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作者通过描写蝉的形象所寄托的个人情感与志向,引导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归纳鉴赏咏物抒怀诗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比较阅读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咏蝉》,体味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而总结“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同含义,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品读感悟法、比较阅读法、交流讨论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大都喜欢用花草树木来表达感情、寄托志向。像陶渊明爱菊,贺知章咏柳,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生活在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却
选择了一种小昆虫来寄托情感与志向,这种小昆虫就是“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蝉》,看作者借蝉表达了什么情感,并探究“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含义。 (二)诵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理解大意。 2、请2-3位学生范读,教师进行点拨。 3、全班齐读诗歌。 (三)品读鉴赏
1.再读诗歌,圈点勾画,分析李商隐笔下的“蝉” 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 2.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分析作者借写蝉寄托了怎样的志向与情感?(在希沃白板古诗词中插入这首诗,通过“诗人百科”让学生快速了解李商隐生平遭遇。) 明确:蝉: 高 难饱 哀鸣 无人理会
诗人:清高 贫寒 不得志 无人荫庇
本诗中的蝉的形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却无情;“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3.教师小结:本诗作者借蝉的形象表达自己清高的品质,同时也抒发屈身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沦落飘零的感慨。因此,本诗在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即通过对某一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意愿或感慨,这也是咏物抒怀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会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鉴赏咏物抒怀诗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学会鉴赏咏物抒怀诗。
(1)体察物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品味寄托。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体会诗人艺术手法的高妙。 (四)合作探究
任务:除李商隐的《蝉》以外,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也是有名的咏蝉之作。请同学们诵读这两首诗,根据以上总结的鉴赏咏物抒怀诗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分析并比较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要求学生自主分析,过程在作业本上呈现。老师在小组指导过程中选择分析的好的小组拍照上传展示。) 明确:
虞世南的《蝉》:
1、蝉形象特点: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诗人所言之志: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托物言志、象征 骆宾王的《咏蝉》:
1、蝉形象特点:高唱、高洁 环境特点:“露重”、“风多”、 “飞难进”、 “响易沉”
2、所言之志: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表达自己高洁含冤的悲愤以及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3、手法:托物言志、用典
(五)拓展延伸:再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写“蝉”的诗句,结合以上三首诗,请学生分析并归纳“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同含义。并给学生展示一些古代以“蝉”为形的物件的图片,如蝉型玉佩、玉琀、以蝉为图案的头冠、腰带等,让学生结合蝉的特点分析这些物件的含义,如玉琀有脱胎换骨、复活再生之意,头冠有一飞冲天之意等,体会“蝉”文化在中国古代更广阔的天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语文的兴趣。(诗句、图片都以超链接形式展现。)
(六)课堂总结:小小的蝉儿,却有大大的意趣,在古代,“蝉”
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作者借此抒发情感、寄托志向,在咏物抒怀诗中,这也是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托物言志。
(七)布置作业:除了“蝉”以外,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很多意象具有丰富的含义,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意象,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自己写一首咏物抒怀诗,上传至班级优化大师。 七、板书设计 迍邅命运的自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