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 识字、解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
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 19日病逝于上海。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序号标出分别标出描写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内容,并标出过渡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1.校正读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攒(cuán) 拗(ǎo) 桑葚(shèn) 蟋蟀(xī shuài) 臃肿
(yōng zhǒng) 脑髓(suǐ) 书塾(shú) 博学(bó)蝉蜕(chán tuì) 缠络(chán luò) 竹筛(shāi) 觅食(mì) 渊博 (yuān) 鼎沸(dǐng) 人迹罕至(hǎn) 绣像(xiù) 锡箔(bó)
2.积累词语: (1)确凿:确实。
(2)似乎:副词。有“好像”、“仿佛”的意思,表示可能,不确定。 (3)倘若: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注意]多用于书面语。 (4)缠络:缠绕联结。缠、络同义(缠绕)。
1 / 9
(5)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6)牵连:本课指牵扯,纠缠。
(7)高枕而卧:成语。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比喻无所顾虑。今多比喻不加警惕。也叫高枕无忧。
(8)得失:本课指成功和失败。
(9)和蔼:形容态度温和的样子。蔼:态度亲切。 (10)恭敬:对长辈或客人严肃而有礼貌。恭敬同义。 (11)质朴:朴素踏实,不做作。
(1Z)渊博:学识精深广博。渊:深;博:丰富。 (13)陆续:动作或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地进行。 (14)相宜:适合。
(15)倜傥;洒脱,潇洒,不拘束。 3.任选五个词语组成一段富有创意的话: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9)百草园的生活; 部分(10~结尾)三味书屋的生活。 课堂探讨:
2.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对比意味。
3.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井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本文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浑然一体。标题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正文分别写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中间用一过渡段衔接,两部分的内容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本文的构思对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作用?
二、理解散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对本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向来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为什么? 明确:
2 / 9
观点一: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理由:采用对比的方式,将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对比,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中心。
观点二:表达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乐趣。
理由:前后并没有对比关系,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百草园中的生活无疑是充满情趣,但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童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2.本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和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作者,积累了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特别是关于课文主旨的讨论,让我们明确了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对我们将来的阅读了一定启示。 布置作业
深入理解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解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上节课我们大体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中所透露出的鲁迅形象与我们平时所了解的怒目金刚式的鲁迅形象大不相同。其实真实的鲁迅除了横目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还有富有生活情趣的一面。
鲁迅先生十分珍惜时间,却从不把参加体育活动和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看作是浪费生命,恰恰相反,他把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看作是增长知识,变换方式积极休息的手段。
种花。鲁迅一生喜爱花草,即使没有栽种的地方,也爱在书桌上摆一盆绿色的生命。少年时,鲁迅就读了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像《花镜》、《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中年的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1923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一个四合院,就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1924年秋天,鲁迅在西安讲学时,下榻处窗外有一丛盛开的白木槿花,他对花凝视良久,想构思一部《杨贵妃》的剧本。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还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看戏。鲁迅先生从小爱看绍兴的戏文。有一次,他还在民间演的目连戏中自告奋勇地扮演了一个角色。1924年夏赴西安讲课时,专程去看古老剧种秦腔的演出。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后,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鲁迅常同许广平一起,携带海婴去剧院看有趣、有
3 / 9
教育意义的新戏。他不仅看,且多有评论。
篆刻。鲁迅先生喜好篆刻,虽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他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学会了刻印的本领。1899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在鲁迅的著作中,《蜕龛印存(代)》是鲁迅论述篆刻的唯一的珍贵资料。它也是我国印学宝库中难得的理论之作。
猜谜。小时候,祖母常教他猜谜语。事隔30年后,他还在《长命灯》里,把儿时的猜谜乐事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番。鲁迅还常幽默地用“谜语”来写信、题书名和做笔名。鲁迅用过的一百几十个笔名里,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之意。
养鱼。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灌水,植种掩映的碧绿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鲁迅先生很熟悉金鱼的生活习性,顾虑到缸面的水苔太密,会影响鱼呼吸,他常暂搁手中“金不换”笔,仔细地把这些东西除去。
习武。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学过柔道,回国后在绍兴府中学堂执教。一次夜行,经过一处荒凉的坟地,忽见一惨白形同鬼魅的东西在前挡道,鲁迅赶前去飞起一脚,直踢得那家伙跄踉倒地,抱头鼠窜,原来是一个装神弄鬼的盗墓贼。
绘画。鲁迅先生童年时就喜欢绘画,三十年代曾为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设计过封面,也为自己的文章画过插图。“君无常”画像就是他于1927年6月25日亲笔作的一幅,至今保存在他的《朝花夕拾·后记》里。
养壁虎。鲁迅先生饲养过壁虎。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五十年代写的《追忆鲁迅先生》诗云:“雅人不喜俗人嫌,世顾悠悠几顾瞻;万里仍旧一掌上,千夫莫敌两眉尖;窗余壁虎干饭香,座隐神龙冷紫髯;四十余年成一瞑,明明初月上风帘。”(李盛仙)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品味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富有情趣的生活。 探究固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散文的内容及语言。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拟出写景的线索,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 不 必 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植物)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 (动物) 单 是: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动物) 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 (植物)
描写方法:用特殊的句式有条理地写出了14种景物和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详略结合,突出重点: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景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个段落由整体到局部,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多种视角结合:
①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 / 9
③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有好吃的(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多种修辞手法结合: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蚌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由衷喜欢。
抓住景物特点,景中寓情。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来突出景物特点,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从中表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阅读描写先生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⑵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
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⑶“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3.课堂探究:
1.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2.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刀Il。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3.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
4.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5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