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埃博拉出血热应急预案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纤丝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肌痛,出血,皮疹和肝肾功能损害。具有很强的人际间传播能力,一旦感染死亡率极高。为了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工作,加强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根据卫计委《埃博拉出血热诊治方案》和《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要求,我院将认真做好培训工作,一旦发生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标与要求
1、向全院职工宣传普及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知识,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知晓率,通过集中培训、科室早会培训、发放自学材料等各种途径开展全院卫生人员《埃博拉出血热诊治方案》和《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培训,医疗人员培训率达100%.
2、一旦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要及时全力救治病人,对于疑似病人2小时内报告率达100%,加强医务人员防护,强化消毒隔离措施,提高病人救治率,力争医务人员不被感染. 二、组织与领导工作。
1、成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埃博拉出血热防治专家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3、消毒隔离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强化培训
通过培训加强相关机构的组织协调,完善信息报告制度,提高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
培训内容:《埃博拉出血热诊治方案》和《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培
训,我院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隔离防护措施和规范等。
培训方法:集中授课、科室早会培训、自学。使全院职工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治能力。 四、疫情报告
1,疫情报告.全院医疗卫生人员,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立即向院医务部或疾控科报告,由疾控科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由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后立即上报镇江市卫生局和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报告工作须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迟报漏报者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2、疫情确认.根据《埃博拉出血热诊治方案》的相关规定,埃博拉出血热的确诊试验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确诊病例须由省专家组进行会诊,进行最终确认诊断。 五、疫情处理与防控措施
1、医疗救治。一旦发生疫情,要服从紧急疫情应急处理的指挥,作出快速反应,认真做好各项准备,有效开展医疗救治,并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同时,要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和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防止发生医院内感染。
2、病人转运:对于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的转运,一律通知120,由负压救护车承担转运事宜。
3、综合性防治措施。重点加强环境卫生,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杜绝二代病例产生。 4、医学观察与隔离.
对密切接触者予以隔离、实行医学观察21天,及时做好疫点的消毒处理:在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内,开展疑似病例的搜索,追溯传染源,确定疫点范围;协助疾控部门开展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的调查。
5、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六、保障措施
为防患于未然,做好预防控制人禽流感疫情的各项准备区卫生行政部门应落实以下保障措施。
1、样本采集.我院由检验科配备专人,具体负责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工作,按照《传染病菌毒采样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标本的采集、管理,及时运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转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实验室检测。
2、技术保障。组织全院各类专业卫生人员培训,使其掌握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迅速采取初步救治和
隔离、防护措施。同做好疫情调查处理、实验室检测等工作。
3、医药物资保障.我院药械科负责协调有关部门,保障急救药品和对症治疗药品的供应、消杀药械、检测试剂等医药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4、经费保障。财务科配备专项经费,用于疫情的检验检测、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相应的设备仪器配备和疫苗、健康教育宣传等。
附件一:附件二:附件二:小组人员名单和联系方法
2014年8月14日
《埃博拉出血热诊治方案》《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附件一: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自1976 年在非洲中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暴发流行后,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很高,严重危害疫区人群健康。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发生在刚果(前扎伊尔)、苏丹和科特迪瓦的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被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re 毒力强, 人感染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 Ebola-Reston 在非人灵长类中有致死性, 人感染不发病。
EBV 形态多样: 杆状、丝状、“L”形, 毒粒长度平均1000 nm , 直径70-90 nm。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病毒在60 ℃ 1小时大部分灭活, 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消毒剂和脂溶剂均可灭活病毒。EBV 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涵体。
二、流行病学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传染源和宿主。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
在三种非洲果蝠的血清中检测到埃博拉病毒IgG抗体,在肝和脾中检测到埃博拉病毒核酸。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和带病毒的亚临床感染者通过接触(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传播。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2.气溶胶传播: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一些感染的MPS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从MPS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邻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细胞活性物质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感染晚期可发生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
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进入极期,患者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第10病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