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操作情境创设案例分析与思考
作者:石爱珍
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27期
[摘要]“操作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与思考,进而形成有效地操作策略。 [关键词]操作情境创设;案例分析;课后思考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情境给予学生充分动手“做数学”的时空,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观察、探索和归纳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内化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效实用的操作情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一:《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片段一: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情境1:教师先让测量出①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并填空;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测量出①号长方形的面积,并认真填写下面的表格。①号: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分析:此环节学生两种摆法都呈现了出来,只是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引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回答问题支离破碎,思维没有连贯起来,再说对每个数的意义没有让学生说透,没有彻底理解,对长、宽的长度与面积单位个数、行数没有很好地勾连,也就是目标落实不到位,导致后续的教学不够顺畅。
思考:教师能借助学生已有经验,要求学生量一量,摆一摆计算出一个长是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并体会全铺和半铺虽然方法不同,但计算出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同时在操作中让学生无形中对长、宽的长度与面积单位个数、行数的勾连,我认为这样设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