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质量标准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吉林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A )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C.①②③
B.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故②错误;“学在民间”并未取代“学在官府”,故④错误;①③均是“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故①③正确。故选A项。
2.(2019·太原高二检测)公元前513年,晋国执政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B )
A.以民为本 C.民贵君轻
B.以礼治国 D.礼法并施
[解析] 根据题干可以看出孔子反对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的理由是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从而不利于统治,故B项正确;A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是荀子的思想,排除。故选B项。
3.(2019·南昌高二检测)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C )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解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A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主张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
4.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这一排名( B )
1
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 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
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
[解析] 战国时期社会的真实体现是一国之君排在首位,故A项错误;人民排在第一位,一国之君排在最后一位,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不是反对君主制度,故B项正确,C项错误;社会民主化倾向是在近代,故D项错误。
5.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出荀子主张( A )
A.“以德服人” C.“施仁政于民”
B.“性本恶” D.“性本善”
[解析] 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B项错误;C、D两项则是孟子的思想。
6.“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 )
A.厉行赏罚 崇尚法治 C.仁者爱人 尊君爱民
B.奖励耕战 与民休息 D.崇尚贤能 厉行节俭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可知该派别主张国家的大一统,结合“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可知该派别主张加强君主和中央的权力,据此可知该派别为法家学派,A项正确。B项“与民休息”属于道家思想;C项属于儒家思想;D项属于墨家的思想。
7.《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C )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 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
[解析] 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的内涵之一,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法家学说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一民之轨,莫如法”主要针对百姓,故B项错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体现了法律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故C项正确;“杜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8.《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B )
2
A.强调“大一统” C.趋向“三教合一”
B.糅合了多个学派的思想 D.背离了先秦的传统儒学
[解析]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思想;“正法度之宜”,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法家思想。故本题应选B项。
9.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 C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
B.以礼义来教化百姓 D.以王权限制神权
[解析] 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是道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以礼义来教化百姓是儒家思想,而材料强调君权的来源,故B项错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表明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故C项正确;“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表明王权来自于神权,故D项错误。
10.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C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解析] A项是在明清时期,B、D两项材料未体现,注意材料强调的是“直接效果”,本题选C项。
11.(2019·济南高二检测)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这表明太学的兴办( C )
A.使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C.有利于打破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D.建立了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学习科目设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兴办有利于打破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根据材料文字“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项表述“地方教育”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太学生入仕是做官途径之一,其选官标准是才学与品行,而考试的方式是指科举制,故D项错误。故选C项。
12.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B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