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仁怀市实验小学 王 剑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仁怀市范围内,属农村户籍,在稚嫩成长期内,因其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打工、而不能与其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仁怀市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因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叔叔等亲戚代其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家中长期没有监护人,无人照顾、无人管教的留守儿童。第三种,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白天家中没有监护人,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第四种,由于种种原因,户籍不在仁怀市,只身由外地迁移到本市,寄宿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 二、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时代背景
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少。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子女入学难、工作环境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有的还无人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无人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2、两所学校背景
仁怀市实验小学近几年,班上有不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寄住在亲戚家,孩子的日常生活由亲戚负责,教育存在漏洞。仁怀市九仓镇是仁怀市相对比较偏僻的一个乡镇,周围都是大山,那里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人为了生存,为了找钱,抛家离子外出打工,造成了大量留守儿童无人监管,我们学校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我们班的留守儿童中,就有6个孩子,亲人全部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孩子在家,生病了也无人知道,更没有人照顾。我们班罗永江同学,家住龙井乡福泉村,以前住在九仓中学,由于校长调到鲁班小学,被九仓中学清理出来,孩子没有住处,只能打游击,这家住一天,那家住一晚,孩子非常优秀,学习成
绩很好,但是他解决不了住宿问题,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怕晚上找不到住处,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极大的阴影,在安全问题方面也存在隐患;我们班赵友双同学,家住寒坡村,和一个90岁的奶奶住在家里,奶奶眼睛不好,身体也不好,孩子不但要照顾自己,还要承担照顾奶奶的任务,要给奶奶煮饭、洗衣、拿药事情,非常具体,这不是一个11岁孩子应该承担的事情;游正萍两岁时父母外出打工,母亲跟别人跑了,父亲整天用酒来麻醉自己,在外既不寄钱回来,也不跟家里打电话,奶奶已经死了,她和一个六十多岁的爷爷住在大山里,住的是一间土墙房子,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孩子比一个孤儿还可怜;郑雪同学的父母是在外打工认识的,生了她后母亲才来九仓,看到条件那么艰苦,跑回河南老家去了,父亲又不知去给谁当爸爸去了,家里唯一一个有工作的叔叔,去年在单位摔死了,爷爷也死了,奶奶一个人带了3个孩子,整天以泪洗面,绝望到了极点,可是孩子非常麻木,过得很消极。
父母外出打工后,由于与孩子聚少离多,加之平时缺乏沟通,致使大部分孩子对父母没有感情,同时父母也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加之隔代教育本身也存在大量问题,导致许多留守儿童没有责任感,好吃懒做,遇事麻木,不懂得感恩。这些留守儿童在校不爱学习,做事自私,不与人交流沟通,不关心班集体,整天沉默少语,只想索取,不想奉献,对人冷漠、什么也不愿干,什么也不会干,宁愿挨饿、挨冻,甚至是饿死也不愿动手,对生活失去信心。我班有一个留守儿童在一岁时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六岁时父母回家在九仓街上修房子,七岁时他母亲生病死亡,在他母亲临死之前,他母亲拽住他的手,叫他喊一声妈妈,他始终没有喊,他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人世间。现在他十二岁,在我去支教之前,他一直没有喊过他爸爸,在我的教育下,他流着泪,喊了一声爸爸,看到他爸爸既高兴,又心酸的表情,种种原因使我产生了研究这个课题的想发。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情感和需要,在其影响下的现代教育主张学习者应具有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3.有效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重难点
1、研究的目标
① 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和我支教的九仓小学实际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好方法。重点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构建一个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教育模式。以指导我市各间学校的工作。
② 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理解留守儿童的痛苦,同情留守儿童的遭遇,把娱乐的时间用到关爱留守儿童,辅导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困境,驱除心理阴影。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③ 通过对留守儿童生活内容、方式及其特点的分析研究,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使其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勇于参与和尝试学习活动、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
④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它足以影响整体素质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个体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⑤ 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问题、生活遇到的困难、安全问题、学习习惯差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
⑥ 解决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的后顾之忧,保障我市经济发展,为农村人才培养
中解决“断代”问题作出贡献。
2、研究主要内容
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我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我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我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我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与安全教育问题。。
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日常生活的教育问题。。 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我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社会化问题。 我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的研究。 3、研究重难点
本课题将根据我所在的学校和现在我支教的学校留守儿童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本课题认为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第四种是父母外出打工,家里不留监护人,孩子无人照顾,无人管理的留守儿童,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五.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仁怀市农村留守儿童 研究范围:仁怀市实验小学和仁怀市九仓镇中心小学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1、研究思路
①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全方位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确定研究对象。
②对参加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
③遵循“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探究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④以年级为单位成立课题小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⑤分阶段进行总结,撰写论文、研究报告。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课题组教师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由德育处制定相关的问卷调查表,了解我校、九仓镇中心学校及辖区内村点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组全体成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教学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4)教育实验法:课题组教师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九仓小学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6)案例研究法:课题组教师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七、研究的措施
(一)、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计划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半期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研究计划的制定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分学校成立研究小组,使研究工作高效地展开。由于不同学校的留守儿童的结构、年龄、家庭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将课题组成员按学校分成两大组:实验小学组,九仓小学组。各组在研究同一内容上分别有不同的要求,使研究有一个纵向的比较,有利于科学的分析。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
1、在学校德育处的支持下,把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列入了每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使课题的开展得到了保证。开展每半期一次地中队活动。德育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传统形式,是课题组成员思想汇集、思维碰撞、灵感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