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 提高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学情”研究自然而然成了当前教师课堂研究的主题。
一、深入研究学情是有效改进教学的关键
首先,学情是教师选择和优化教学手段的依据。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人。学生在接受教育前,绝非一张什么也没留下的白纸。哪怕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已经有了六七年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世界形成了粗浅的认识。这既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又是我们开展教育实践的依据。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对象都不了解的教育,必定是盲目的教育、失败的教育。
其次,学情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接收信息,同时也在生产新的知识,创建新的信息。这些新的知识和信息就是一种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那稍纵即逝、不断生成的有效教学资源。
第三,学情是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学得怎么样才是课程关注的中心。只有深入地研究学情,准确地了解学情,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方向更正确、方法更灵活、效果更理想,才会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拘泥于展示课前预制的教案,全然不顾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兴趣,不顾“学情”的可变性、复杂性,那么即使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也只是教师机械的照本宣科、孤芳自赏,自然无法生成出亮点闪烁、异彩纷呈的课堂。
二、密切关注学情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保证
(一)课前预测学情
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态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比如:学生对本课内容是否感兴趣?学习本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能会在哪些地方感到困惑?会对哪些内容理解不透彻?是否愿意按教师的设想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交流?然后,针对这些预测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或策略,以便对学情做出及时调整和引导。
(二)课中关注学情
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
立足学情 提高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