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当真实GDP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当真实GDP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1)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2)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表示货币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只对名义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税,在古典世界中货币无关紧要。物价变动是名义的,人们只关注货币实际购买力。

2.短期波动的现实性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在超过几年的一个时期,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物价和其他名义变量,但并不影响真实GDP、失业以及其他真实变量——正如古典理论所说的。然而,在研究逐年的经济变动时,货币中性的假设就不再适用了。在短期中,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是高度相关的,而且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暂时地使真实GDP背离其长期趋势。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supply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2)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用图33-1所示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经济波动。纵轴表示经济中的物价总水平,横轴表示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总产量。产量和物价水平调整到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图33-1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和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模型完全不同的。考虑某个特定市场——比如冰淇淋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时,买者与卖者的行为取决于其把资源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的能力。当冰淇淋价格上升时,其需求量减少是因为买者将用他们的收入去购买其他产品而不买冰淇淋,使供给量增加是因为卖者通过雇用从其他经济部门来的工人,生产冰淇淋的企业可以增加冰淇淋的产量。这种从一个市场转向另一个市场的微观经济替代对整个经济来说是不可能的。毕竟真实GDP——衡量了所有市场上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

三、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说明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经济中所有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是根据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量做出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物价水平与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方向变动。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1)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第一个原因: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更大。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第二个原因: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更多的用于投资品的支出,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相反,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抑制了投资支出,并降低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3)物价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第三个原因: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相反,当美国物价水平上升并引起美国利率上升时,美元的真实价值就会上升,而且这种升值减少了美国的净出口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物价水平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当这些因素中的一种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就会移动。

(1)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

任何一个改变人们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想消费多少的事件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增加的事件(减税、股市高涨)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迷)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

任何一个改变企业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想投资多少的事件也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增加的事件(对未来的乐观,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对未来的悲观,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利率上升)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

决策者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政府购买。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增加(增加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的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减少(削减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增加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繁荣、引起汇率下降的投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减少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衰退,引起汇率上升的投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四、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说明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总量。与总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不同,总供给曲线的走势取决于所考察的时间长短。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而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的原因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生产(它的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

由于货币量并不影响技术以及劳动、资本与自然资源的供给,也就并不影响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同样,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真实GDP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如图33-2所示。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的图形表示。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是以真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实变量不取决于名义变量的假设为基础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意味着产量(真实变量)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名义变量)。

图33-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长期总供给曲线处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或自然产量率的位置。经济中任何改变自然产量率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1)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

①设想一个经济中移民的增加使工人的数量增多了,因而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也增加了。结果,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相反,如果许多工人离开这个经济去了国外,那么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

②自然失业率的任何一种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例如,如果国会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自然失业率就会上升,从而经济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就会减少。结果,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相反,如果失业保险制度改革鼓励失业工人更努力地寻找新工作,自然失业率就会下降,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

(2)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

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加提高了生产率,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结果,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相反,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减少降低了生产率,从而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无论是物质资本的增加,还是人力资本的增加都将提高经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因此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

经济的生产取决于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和天气。新矿藏的发现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使农业减产的天气变化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在许多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从国外进口的。这些资源的可获得性的变动也会使总供给曲线移动。在历史上,世界石油市场所发生的事件是美国和其他石油进口国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4)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

今天的经济较之上一代产量更高的最重要原因也许是技术知识的进步。 ①电脑的发明已经使人们可以用任何既定量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与劳务。随着电脑应用在经济中的普及,它已经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了。

②开放国际贸易与发明新的生产过程有类似的作用,因为它使一个国家专门从事生产率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更高的行业,所以它也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相反,如果政府出于对工人安全与环境的考虑,通过了阻止企业利用某种生产方法的新规定,结果就将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3.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来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在图33-3中,主要由于技术进步,经济一直在越来越好地生产物品与劳务,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同时,增加货币供给,总需求曲线也向右移动,它导致了产量增长(用Y的增加表示)和持续通货膨胀(用P的上升表示)的趋势。

图33-3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中的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长期趋势是短期波动叠加的结果。应该把产量与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视为对持续的产量增长和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背离。

4.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并不影响经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但在短期中物价水平确实影响经济的产量。这就是说,在一年或两年的时期内,经济中物价总水平上升往往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而物价水平下降往往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结果,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说明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理论

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理论。 ①黏性工资理论 根据黏性工资理论,名义工资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缓慢,即工资在短期中是“黏性的”。在某种程度上,名义工资调整缓慢是由于工人和企业之间签订了固定名义工资的长期合同,有时这种合同的期限是三年。此外,名义工资调整缓慢也可能是由于影响工资确定的社会规范和公正的观念变动缓慢。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做出反应。工资的这种黏性激励了企业在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而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多的产量。

②黏性价格理论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黏性价格理论则强调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这种缓慢的价格调整,部分是因为调整价格要付出成本,即菜单成本。这些菜单成本包括印刷和分发目录的成本,以及改变价格标签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变动的经济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料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抑制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它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当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结果高于最初确定价格时企业的预期时,在价格调整滞后的企业以较低的价格经营的期间内,物价总水平和产量之间就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用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来表示。

③错觉理论 根据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个别市场发生的事情的看法。由于这些短期的错觉,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做出了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引起了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假设物价总水平降到供给者预期的水平之下。当供给者看到他们产品的价格下降时,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他们的相对价格下降了。这就是说,他们会认为与经济中其他价格相比,他们的产品价格下降了。较低的物价水平引起供给者对相对价格的错觉,而且这些错觉又引起供给者对较低物价水平做出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的反应。

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时,类似的错觉也会产生。物品与劳务的供给者可能只注意到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了,并错误地推断他们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他们就会得出结论,这是生产的好时机。在他们的错觉得到纠正之前,他们对高物价水平的反应是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这种行为就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三种理论的联系

对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有三种不同的解释:①黏性工资;②黏性价格;③对相对价格的错觉。所有这三个理论都表明,某个市场的不完全性引起经济中供给一方的短期行为与长期不同。当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短期产量就背离其长期水平(自然产量率)。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

产量的供给量=自然产量率+a(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的物价水平) 其中,a是决定产量对物价水平未预期到的变动做出多大反应的数字。 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人们预期的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

无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由于黏性工资、黏性价格还是错觉,这些情况都不会持久存在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义工资和价格将变得没有黏性,并且对相对价格的错觉也将得到纠正。

5.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短期总供给曲线表示短期内在任何既定物价水平时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这条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似,但由于黏性工资、黏性价格以及错觉的存在,它不是垂直的,而是向右上方倾斜。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

(1)劳动引起的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也许是由于自然失业率的下降)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也许是由于自然失业率的上升)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2)资本引起的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3)自然资源引起的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技术引起的移动:技术知识进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技术减少(也许由于政府管制)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5)预期物价水平引起的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五、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1.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四个步骤

(1)确定某个事件是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总供给曲线移动(或者两条曲线都移动)。

(2)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影响短期的产量和物价水平。

(4)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分析经济如何从其新的短期均衡变动到其长期均衡。

2.总需求移动的影响

(1)总需求一定的影响分析

经济波动的一个可能原因是总需求的移动。假设悲观的情绪突然笼罩了经济。这种悲观情绪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①由于悲观情绪影响支出计划,所以它影响总需求曲线。

②由于家庭和企业现在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想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减少了,所以这个事件减少了总需求,如图33-4所示,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左移动到AD2。

图33-4 总需求紧缩

③通过比较最初均衡和新的均衡,可以说明总需求减少的影响。在短期中,经济沿着最初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1从A点变动到B点。产量从Y1下降到Y2,而物价水平从P1下降到P2。产量水平下降表明经济处于衰退中。企业对低销售和低生产的反应是减少就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总需求移动的悲观主义是自我实现的:对未来的悲观引起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

④从短期均衡向长期均衡的转变。由于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最初从P1下降到P2。因此,物价水平低于在总需求突然减少之前人们的预期水平(P1)。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期赶上了这种新的现实,预期物价水平也下降了。预期物价水平的下降改变了工资、价格和感觉,这又影响了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因此,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从图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33-4中的AS1移动到AS2。这种移动使经济接近于C点,新的总需求曲线(AD2)与长期总供给曲线在这一点相交。

在新的长期均衡C点时,产量回到了其自然率。经济纠正了自己:即使决策者不采取任何行动,长期中产量的减少也会逆转。尽管悲观情绪已经减少了总需求,但物价水平大大下降(到P1)抵消了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而且人们也会预期到这种新的低物价水平。因此,在长期中,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完全反映在物价水平上,而根本没有反映在产量水平上。换句话说,总需求移动的长期效应是一种名义变动(物价水平下降),而不是真实变动(产量相同)。

(2)关于总需求移动的结论

①在短期,总需求移动引起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波动。 ②在长期,总需求移动影响物价总水平,但不影响产量。 ③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2.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1)总供给移动的影响分析

经济波动的第二个可能原因是总供给的移动。再设想一个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现在假设一些企业的生产成本突然增加了。分析这种生产成本增加的宏观经济影响:

①由于生产成本影响供给物品与劳务的企业,所以生产成本的变动改变总供给曲线的位置。

②由于高生产成本使销售物品与劳务变得不太有利可图,所以企业现在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都要减少供给量。因此,如图33-5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1向左移动到AS2。(为了简化,假设长期总供给曲线不会移动。) ③比较最初的均衡与新的均衡。在短期中,经济沿着现在的总需求曲线从A点移动到B点。经济中的产量从Y1减少为Y2而物价水平从P1上升为P2,经济经历了滞涨。

④从短期均衡转向长期均衡。企业和工人最初对高物价水平的反应是提高它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并确定更高的名义工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还会再上升,而且短期总供给曲线将进一步向左移动,这将使滞胀问题加剧。高物价引起高工资,高工资又引起更高的物价,这一现象有时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图33-5 总供给的不利移动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在某一点时,这种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式上升会放慢。低产量与低就业水平将压低工人的工资,因为当失业率较高时工人的议价能力就小了。当名义工资下降时,生产物品与劳务变得更有利可图了,短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回AS1时,物价水平下降了,而且产量也接近于其自然率。在长期中,经济又回到了A点,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在这一点相交。

在现实世界中,控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决策者会力图通过移动总需求曲线来抵消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些影响。如图33-6所示,政策变动使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移动到AD2——正好足以阻止总供给移动对产量的影响。经济直接从A点移动到C点,产量仍然为其自然率,而物价水平则从P1上升为P3。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决策者抵消了总供给的移动。抵消性政策为维持较高的产量和就业水平而接受了持久的高物价水平。

图33-6 抵消总供给的不利移动

(2)关于总供给移动的两个结论

①总供给移动会引起滞胀——衰退(产量减少)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的结合。 ②那些能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对产量的不利影响,但是只能是以加剧通货膨胀问题为代价。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 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Borntowin经济学考研交流群<<<点击加入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qzvm8nil635m4z30uu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