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述
1.1.1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
成庄煤矿,位于沁水煤田南翼,晋城市西北20km处,跨泽州和沁水两县。工业广场位于泽州县下村镇史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5°34′11″—35°39′50″,东经112°36′06″—112°43′49″。
成庄井田北至大阳井田南界,南至寺河井田北界,东以煤层露头及小窑为界,西与潘庄井田为邻,东西长约9.5km,南北宽约3.45km,面积32.75km2。
太(原)—焦(作)铁路由井田东10余km处通过,侯(马)—月(山)铁路从西南约7km处通过。矿井有铁路专用线经古书院矿与太焦铁路接轨,距古书院矿18km。207国道(太原—洛阳)在成庄矿东侧约20多km处通过,晋(城)—长(治)、晋(城)—阳(城)、晋(城)—焦(作)、长(治)—邯(郸)、太(原)—长(治)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交通极为便利(图1-1)。 1.1.2地形地貌
本井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沟谷发育。中部高,东、西部低,最高点标高为1146.5m,最低标高为691.3m,相对高差为455.2m。东部长河西岸有黄土覆盖、西部沁河东岸也有黄土覆盖,中部山区森林发育。井田内村庄位于黄土冲沟两侧或山顶低洼处有黄土覆盖的地方。河谷两侧为侵蚀堆积地形,形成河漫滩及以上的三级阶地。 1.1.3 水文地质
水系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井田内主要河流为长河,为沁河支流,由东北向西南从井田东缘流过。史村河、河底河等为长河支流,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长河,为季节性水流。
另外,井田东侧的长河河谷内建有南庄水库,井田内的史村河,河底河的上游分别建有刘村、常坡两座水库。 1.1.4 气象、地温及地震
晋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宜人,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据晋城市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11℃,极端最低气温-22.8℃(1956年1月21日),极端最高气温38.6℃(1967年6月4日)。雨季为7、8、9三个月,平均年降水量622.7mm,最小295.9mm(1965年),最大1010.4mm(1956年)。平均年蒸发量1783mm。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划分:本井田属地震烈度区Ⅵ度区;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所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
.
.
区为0.05g。
图1-1 成庄矿交通位置图
1.1.5 矿区经济概况
本地区土质比较肥沃,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小麦和高粱,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较快,亩产水平逐年提高。工业主要有冶炼、化肥、水泥、发电、农机副产品加工以及手工业。本地区经济发达,工农业基础好,对能源需求大,很有必要建设大中型矿井来满足本地区的需要。 1.1.6矿井水、电源情况
水源:本矿目前生活及生产用水主要来自奥陶系岩溶地下水,地表潜水井基本上全部报废。已施工奥陶系岩溶水源井9口,水平标高在454.70m与516.10m之间,单井供水量为2200~2800 m3/d,水质优良,基本能满足矿区内居民生活及工业用水。
电源:矿井电源来自集团供电公司110kV站。
.
.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地层
本井田由东向西、岩层从老到新。现分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 以中厚层状石灰岩为主,下部夹泥质灰岩和含石膏的泥质角砾状灰岩,中下部岩溶发育,呈蜂窝状小溶洞相互连通,一般可见1~3层,洞内可见黄褐色沉淀物。本组岩溶发育,含水丰富,是矿区水源的重要取水层段。本组厚度约为178.32m。
(二)、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以浅灰~深灰色致密性脆的厚层状石灰岩为主,次为泥质灰岩,具方解石细脉。本组厚177.04m~254.13m,平均207.96m,富水性弱于下马家沟组。
(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以深灰色坚硬致密的厚层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为主,砾石成分较复杂。在个别钻孔中见到顶部具薄层状黄铁矿,为本溪组沉积物。本组厚42.79m~86.13m,平均68.38m。
(四)、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于峰峰组灰岩侵蚀面之上,因受剥蚀面控制,厚度由0m~9.76m。平均7.86m。以灰白色铝土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砂质泥岩及细粒砂岩,局部夹薄层灰岩,为一套以泥岩为主的泻湖海滩相沉积。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在井田东部边界外,有零星出露。
(五)、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K1石英砂岩(相当于晋祠砂岩)底界或相当层位至K7砂岩底。与下伏本溪组成整合接触。由灰色中、细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石灰岩、煤层组成。属海陆交互相沉积。自下而上K2、K3、K5三层石灰岩普遍发育,层位稳定。含煤10层,一般6—8层,可采2层(9、15号煤层)。本组厚77.52m~112.07m,平均91.98m。在井田东部边界附近有零星出露。
(六)、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K7砂岩底或相当层位的粉砂岩至K8砂岩底,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由灰白~灰色中、细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为滨岸过渡相沉积,含煤1~3层,其中3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本组厚39.45m~73.08m,平均49.83m。在成庄、段都、坪头一带有零星出露。
(七)、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K8砂岩底至K10砂岩底,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由灰色、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局部夹1~2层煤线及铁锰质结核。属淡水浅湖~滨湖相沉积。顶部为含铝质泥岩,富含鲕粒,俗称“桃花泥岩”,层位稳定,分布广泛,
.
.
是良好的标志层。8K8砂岩为灰、深灰色细~中粒长石石英杂砂岩。本组厚62.70m~121.51m平均93.00m。
(八)、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以K10砂岩底界与下石盒子组分界,属陆相沉积,全组厚547.60m~600.49m,一般567.78m,按岩性组合可分为三段:
下段(P2s1):岩性主要由杏黄、黄绿、灰绿、紫红色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底部为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K10),泥质胶结,具交错层理。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本段厚287.60m~310.49m,平297.78m。
中段(P2s2):岩性主要由杏黄、黄绿、灰绿色粗、中、细粒砂岩,灰绿色、紫红色粉砂岩、泥岩组成,夹数层中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中部夹厚0m~0.50m的锰铁矿层。本段厚200m~230m,平均210m。
上段(P 2s3):岩性主要由黄绿色、灰绿色、细粒砂岩,灰绿色、暗紫色粉砂岩及泥岩组成。为本区出露的最新岩层,全层出露不全,仅在大尖山、二尖山、方山、李街村一带有零星出露,因受剥蚀,所见厚度60.00m左右。
(九)、第四系(Q) 沿长河各沟谷,两侧山坡及山梁均有大面积分布,角度不整合于不同岩层之上。
中更新统(Q2):下部为浅红色至暗红色砂质粘土,夹铁锰质薄层,半胶结至不胶结,中部为灰黄色砂砾层,上部为红色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厚0m~23.00m,平均16.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更新统(Q3):灰黄色亚砂土中夹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底部有灰黄色未经胶结的砂砾层。厚0m~8.90m,平均厚5.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全新统(Q4):为近代河床相堆积,以砂质土,砂砾层为主,厚0m~14.00m,一般为10m。
本井田含煤地层沉积类型和特征与晋东南其它地区大致相同,主要煤层及标志层可以对比。因此,仍沿用晋东南地区标志层对含煤地层进行划分,其对比程度可靠。
本报告仍沿用传统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和对比地层,将太原组与本溪组之界置于晋祠砂岩(K1)及其相当层位之底;山西组与太原组之界置于K6灰岩之上的K7砂岩(相当于太原西山的北岔沟砂岩)底或与其相当层位;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之界置于K8砂岩(相当于太原西山的骆驼脖子砂岩)底或与其相当层位;上石盒子组与下石盒子组之界置于“桃花泥岩”及其相当层位之上的K10砂岩之底。由于本井田太原组3层石灰岩(K2、K3、K5)普遍发育,层位稳定,因此说原报告对太原组地层的对比是可靠的。
在二叠系地层中,自下到上有7层发育较好的砂岩和一层桃花泥岩,可作为划分二叠系地层的标志层。由于这8层标志层发育比较明显,易于鉴别,因此,原报告对二叠系地层的对比也是可靠的。
.
.
图1-2 成庄矿综合柱状图
1.2.2地质构造
褶曲: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区内褶曲多为幅度不大两翼平缓,开阔的背向斜及较小的短轴背向斜构造
成庄北背斜:位于井田中部,由成庄北向西北延展。一直穿过井田西部边界。地表大部分被黄土掩盖,据3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显示,背斜轴向280°,延伸长度超过8000m左右,波幅35m左右。北翼地层倾角5°,南翼地层倾角7°左右,局部12°,为—向西倾伏的背斜构造。井下北翼+630辅助运输大巷和北翼总回风大巷,均横穿背斜轴部。据北翼+630辅助运输大巷揭露,在此处该背斜为一倾伏背斜,轴部伴有许多小型褶曲及小型正断层, 轴部地层起伏不平,轴向330°,倾角3°~6°。据北翼总回风巷大巷揭露,该背斜在此处为—倾伏背斜,轴向280°,南翼地层倾角12°,北翼地层倾角3°~6°,轴部伴有小型断层和陷落柱,轴部地
.
成庄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