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态文明省建设的SWOT分析1
摘要:对省域单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需求。基于省情条件和国家针对在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屏障的战略定位,围绕为何建设、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省的核心问题,运用战略研究应用较为广泛的SWOT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将SWOT定量分析结果与坐标法相结合,通过战略方位角θ、强度系数ρ的计算,结果表明应采取机会型战略,选择机遇—优势和机遇—劣势战略容,即借助机遇,强化省优势条件,弱化劣势条件,并采取开拓性措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省建设措施。
关键词:SWOT分析;生态文明省;战略研究;省
生态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产生了国外众多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案例。区域生态建设在国外的主要研究热点是生态现代化(Ecological Modernization,EM)。生态现代化研究的主要背景是工业化国家传统环境政策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局限性,提出的一种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政策框架与技术导向。1980-1990年间,生态现代化在相对有限的国家与少数领域受到关注,后来逐步从瑞典、德国等先行国家扩展英国、荷兰、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更多国家,涉及学科领域延伸到地学、生态学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在理解和阐释现代工业社会如何应付环境危机的过程中,生态现代化理论逐渐成为环境社会科学的主导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双重目标,实现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与国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在的一致性,省域单元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这一思想的重要举措。
生态省、生态文明省建设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省域单元增强可持续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国外生态现代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发展实践提出的,其实质是省域单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2003年环保部出台文件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条件。自1999年省进行第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以来,全国已有、、、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试点,国区域生态建设从规划、组织、实施、监督等环节都有了比较规的程序,初步形成了“生态省一生态市一生态县一生态村”的生态示建设体系。2007年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1990年代以来,学术界针对生态文明开展较为广泛的研究,据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2007年以后,生态文明研究文献急剧增加(2006年308篇,2013年为3910 作者简介:李丽莉,女,XX通渭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
. 可修编-
[8]
[7]
[6]
[5]
[4]
[3]
[2][1]
. - -
篇),相比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对生态文明省的研究较为少见,、、等省份提出了生态文明省或者示省建设的政策性指向,但目前少见对生态文明省的理论、实证研究案例。本文在国家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省的背景下,认为生态文明省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不同省域单元的发展实践,其主要目标是增强地方社会、经济、生态多纬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发展策略。
是西北生态功能特殊、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的生态枢纽区域。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提出建设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省”的新取向,将生态功能上升到国家层面,也指出了地方发展的明确方向。省政府拟定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
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已列为重点发展的三大战略性平台之一,建设
生态文明省目标从理论探索逐步进入实践阶段。以为例开展省级层面生态文明省建设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应用需求。本文基于国外战略研究应用广泛的SWOT分析法,结合德尔菲法,将定量分析结果与极坐标分析相结合,应用于生态文明省建设的实证研究,以期能为该领域更多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地方部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13]
[12][11]
[10]
[9]
1、研究方法设计
SWOT分析法是战略规划与决策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 K.R.安德鲁斯于1971年首次提出的,SWOT分析指把企业/区域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及其所处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考虑,最终制定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企业/区域发展战略。该方法最初应用于单个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后来逐步延伸到产业群体分析、区域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区域、国家发展战略
[16]
[17]
[15]
[14]
[18][19,20]
等众多研究领域。SWOT分析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应用中体现出主观性强、静态性、定量分析不足等各种问题,因此国外学者对SWOT分析法进行了改进。如将德尔菲法、层次
[21]
[22]
分析法
[23]
、极坐标法、四半维坐标系等数学方法与工具应用到SWOT分析中。本研究在定
[24]
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专家打分法,将定量化后的影响因素与极坐标法结合,通过战略类型角和战略强度的计算,得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组合类型和措施类型。具体分析流程见图1。
. 可修编-
. - -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专家评估打分 坐 标 法 各影响因素选择 计算各因素力度 绘制战略四边形 战略定位 计算θ,选定战略类型 计算ρ,得出战略强度 战略向量(θ,ρ) 战略选择 图1 SWOT分析流程 Fig.1 The process of SWOT analysis 2、SWOT分析结果 2.1影响因素的定性选取
2.1.1优势
(1)生态地位在全国围上升。是我国唯一跨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省份,也是地处“上风上水”的关键区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的生态问题关系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西北地区生态屏障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省的优势条件。 (2)循环经济示区建设为生态文明省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自2009年国家正式批复《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是循环经济由战略到实践突破的首个示省份,在循环经济示区建设实践过程中,筛选了涉及冶金、有色、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行业的167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这些项目有助于传统重工业产业结构的逐渐改变,同时也为建设生态文明省在产业发展领域实现重要部支持。
(3)生态文明省建设已有明确指向。生态文明省建设的指向,是从国家层面对地方可持续能力建设的明确定位;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3341”项目工程,要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其中之一是“打造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生态文明省建设目标逐步在地方、国家受到重视,为生态文明省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政策背景与支持。
(4)生态建设的技术积累具有比较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在省启动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植被保护,、石羊河及黄河重要水源补
[28]
[27]
[26]
[25]
. 可修编-
. - -
给区(甘南)生态保护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项目,配合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积累了多年的生态科技以及生态建设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和经验,为生态文明省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2.1.2劣势
(1)生态环境长期透支,生态恶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依据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中规定的以表征生态脆弱性特征的指标,81个县区中,58个县属于中级以上脆弱程度,虽然在生态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扭转。生态恶化给建设生态文明省增加挑战,成为部影响因素中首要的劣势条件。
(2)地方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存在冲突
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传统工业的扩,传统工业多数行业都是能源原材料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产业耗能高,污染严重,对原本生态脆弱的地方资源和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同时,是典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善民生是地方政府需要迫切实现的政治任务;因此,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省,存在生态利益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部矛盾,成为生态文明省建设的重要劣势因素。
(3)生态文明省建设缺乏可操作性政策支持
的生态问题多年来虽然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但至今没有出台与其生态功能相匹配的支持性政策;在生态建设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及政策措施,而在省域层面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省的总体方案,仍未提出相关依据性文件;而、、等14个省份生态省建设从地方到中央已有较为规的配套政策。因此,在全国围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突出,但从国家到地方都存在支持政策的空缺问题,也是生态文明省难见实质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生态建设基本没有固定投入
依据省2013年财政预算方案,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项目的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76%,剩余资金重点配置在扶持惠农政策、促进经济转型等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中央资金多侧重对“三农”以及民生项目的专项支付。因此,财政支出基本没有关于生态建设的固定预算投入,生态建设缺少资金支持,更谈不上支撑全省围的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2.1.3机遇
(1)全国围生态文明理念广泛推广
生态文明概念最早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在中国的哲学界、生态学界出现,2007 年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 2012 年“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核心思想认为经济发展必须反映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此后在全国围逐步深化和广泛,成为不同区域、省份建设生态文明重要背景,对于这样一个生态脆弱型省份,国家
[33]
[32][31]
[30][29]
. 可修编-
. - -
围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地方发展环境的重大机遇。
(2)国家级循环经济示区建设的外部支持
围绕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省份的建设要求,国家将在支持的项目选择上,侧重支持传统产业转型以及循环经济基地的基础设施、水利、交通、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等公益性项目,同时鼓励节能节水等技术项目的推广,诸多支持将是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省重要外部支撑条件。
(3)全国围的生态省建设示带动作用
2000年,国家提出推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的建设。“十八大”后,生态省、市、县建设成为不同地域单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导向。1999年省率先通过《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得到国家正式批准,此后包括、、等的15个省份开展生态省建设。2010年,国家首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省的具体战略指向,因此可以借鉴全国围生态省建设经验,同时“生态文明省”的定位使得有明确的建设目标。
2.1.4威胁
(1)大围的生态退化对生态文明省建设构成威胁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问题中,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漠戈壁面积大等生态危害都在体现得较为突出甚至在发源。如、、、、XX水土流失
面积分别占各省(区)总土地面积的67%、85%、75%、46.3%、58%,的指标最高。西北大围的生态退化影响到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的生态问题尤为突出,对建设生态文明省目标构成巨大威胁。
(2)地方财力有限,国家没有提出专项支持性政策
是欠发达省份,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量均在全国排倒数第5位。的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关系非常密切, 贫困县是生态脆弱县的概率高达53.49%, 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的42. 59%地方财力有限,民生任务紧迫,没有国家支持去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省目标,不符合地方财力条件,也难以适应国家层面生态屏障建设的需求。
(3)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梯度转移恶化生态文明省建设条件
我国区际间产业转移向外移出的多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传统产业。作为承接地,在招商引资中容易依赖资源优势,承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会给地方生态环境埋下隐患;同时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面对巨大的地方经济增长压力,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上不得不选择承接这些产业。如果不能有效阻挡高污染项目的进入,则有可能沦为污染产业的移居地,会更加恶化地方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与生态文明省的建设目标背道而驰。
[37]
[36]
[35]
[34]
. 可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