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优秀教案(1课时5页)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王何必曰利 撰写人:查月娥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过程方法:通过学习探究了解儒家义利之辩的旨意。学习正反对比对加强论证的效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义利之辩对今世的启迪作用。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课文,自主学习探究,教师补充讲解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利用分析文句和讨论探究,使用参考性书籍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何面对义和

利。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和儒家思想中“义”的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义利之辩)

南宋张栻著孟子讲义,在其序中说: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於义利之辩。朱熹写信给他的老师报告读书心得时候强调,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要义。陆九渊访朱熹於白鹿洞书院,为诸生讲解义利之辩,听者莫不悚然心动,至有泣下者。义利之辩在儒家学说中如此重要,让我们起走进今天的课题:孟子《王何必曰利》(选文13)。 (板书文题) 二义利之辩:

一) 明确选文中义利的基本概念:

(小活动:谈到这节课的话题义利之辩,老师想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义利这2个字的了

解)

(义:义气?怎样叫有义气?有一种精神,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

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义。岳飞、文天祥、于谦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利:利益,好处,那好处的受益者是谁?一个人自己的利益,也有大利,绝大数人获得好处) 问题探究1:大家各自抒发了自己的看法,那在中国儒家学派的思想什么是义,什么是利呢?首先让我们齐读文选1.3

(给大家2分钟时间,巩固一下预习内容,3个翻译句子,把握住重点字词翻译,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1 / 4

2解决了字词问题,那让我们来看看文中1中两个重要人物梁惠王和孟子对义和利有何看法? 某某给我们朗读一下朗读梁惠王在文选中的言语?(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①(梁惠王“利”),讨论:梁惠王的话语中突出强调一个字,利,那大家揣度一下梁惠王想获得哪些利益?

(生:更多的珠宝,美女。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民。师:——这位同学的话让老师想到了《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的提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明确利的2个方面):梁惠王追求土地增加,人民加多。为何如此?(推测原因:孟子见梁惠王是在公元前310年,梁国本来是个强国,可在这场会见之前,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于秦700余里,南辱于楚。(梁惠王告诉孟子的话,见梁惠王上),国势已经式微了。梁惠王急迫的四处网罗人才,希望获得富国强兵的办法。所以梁惠王一见孟子劈头就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那老师有个问题;梁国富强了,民众不也有好处,也有利益么?那梁惠王追求的是我们课前讨论的小利还是大利?但梁惠王实际是从自己出发,考虑的是君主怎样过奢侈的生活,怎样扩张土地之利,利指的是他所属的那个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是一己私利,满足自己的要求。 ③那大夫、士、庶人对的利的追求的目的是什么,自由朗读相关语句。请一生朗读总结。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这里的“家”,指的是家族,即这个大夫所属的那个贵族集团。’这里的“利”,指的是他所属的那个贵族集团的利益,而这个利益之中,首先就是这个大夫的个人私利。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这里的“利”,指的是一般人的个人利益。

(这里所讲的“利”,是指统治集团中的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一般人的个人私利。) ④孟子“义”:我们了解了利的内涵,想要了解儒家思想中义的含义,首先看看孟子如何回答梁惠王,再次自读文选1,

找到孟子言语的中心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一生翻译)

孟子有没有直说义是什么?好像没有直说义是什么,但如果以仁义为政治纲领,社会会怎样?大家结合文本描绘一下有义之国的图景?

则孝亲,和睦。民生安乐。(人人孝顺父母,忠于君主,关系和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其实义的概念很复杂,但是我们看到人人都有义,社会会美好安定,我们可以先把义简单的理解构成理想人格或人人都应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2 / 4

(孟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的道德品性,而“义”,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二)孟子如何利用论证方法表明对义的肯定:-----正反对比论证

1初步了解了义利的内涵,我们看到梁惠王重利,孟子重义,别人都说孟子善辩,孟子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赢得我们义利之辩呢?(提出中心论点,正反对比论证,总结。) 社会如果追求利益,社会会怎样呢?

A通过反面分析逐“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上到王,士大夫,下到普通人,如果人人以利为首要目标,其结果必然造成利益冲突,互相残杀,上下离心离德,使国危矣。)

当时很多读书人为君王做事,一开口就会说我来协助你开拓疆土,我来为你谋取财富,使暴君不向往道德仁政,一心使他们贪图土地财富,这是助纣为虐,使国家败坏,百姓遭殃啊。 B、通过正面阐述存“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总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才能治国平天下。

三)在这场辩论中,有人说,孟子主张施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请大家思考:在孟子观点中是否完全否认利的重要性呢?请阐明自己看法,能不能在文本中或者你学习过的孟子作品中(《寡人之于国也》)找到你观点的佐证。(课堂辩论) 正面参考观点:A什么是“亦”?“

反面观点:B“苟为后义而先利”(强调了先后顺序)

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麽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在文选中严厉的批评利,是对世人的警示和呵斥,再这样利欲泛滥下去,国将不国了。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四古言新探:无论古今中外,见利忘义的例子不胜枚举,归根就底,全是由于人们太在乎自身利益而将仁义道德善良人性抛诸脑后。

依照孟子的义利观,就目前社会现象举一例并加以评论,说说义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点拨:唯利是图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搀扶跌倒老人,打捞救人落水死亡英雄尸体要价)

损人利己,危害社会。(贩毒,走私)

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过一句话: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我们深思其意,发现和孟子“何必曰利”是同样意涵,都是先重视自我要求,至至尽其所能,无愧于心后,方再论其他。注:参考阅读《今人今事——爱国土与爱人民》

3 / 4

五:文选3拓展:义如此重要,如何做一个有义的人?自学选文3,总结探究: 1总结中心论点:孳孳为善,不求利益是和尧的分别。是君子和小人的分别。 2启迪:孳孳:勤勉状。

为善:做善事。

意味着追求义是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要求我们立即为义现身。我们要持之以恒的追求,永不言放弃。有所作为的人就像打井一样,如果你打了九丈还不见水,你就放弃,那真是可惜,只要耐心向下挖,肯定能见到泉水。

3孳孳为善的结果:成为更完美的人,听从内心良知的召唤,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做的事情别去做。不去贪恋,守住内心,修养心性,找回真诚的自己。人人可以成尧舜,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良知与担当,就是尧舜。

4利义之辩,根本上就是爱心善心与物欲的对立,大公与私利的对立,善心与恶念的对立。坚持义的人,不只是坚持走正道,还有一个弘扬仁爱精神,端正世道人心的问题。 五总结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奔走呼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六:作业

1自主学习选文2,总结全篇文言知识要点。

2学会用正反对比论证形式,写一篇关于“义与利”的短文。 板书:义利之辩

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个人私利

孝亲 忠君弑君 犯上 (正反对比论证)

上下交征利,国危矣。

————义(兹兹为善)

4 / 4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优秀教案(1课时5页)

王何必曰利撰写人:查月娥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过程方法:通过学习探究了解儒家义利之辩的旨意。学习正反对比对加强论证的效果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义利之辩对今世的启迪作用。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课文,自主学习探究,教师补充讲解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利用分析文句和讨论探究,使用参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qmk78w9wp7e16g2f5026bod04q39t00ox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