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认识论语境下的知识模型讨论
作者:景玉慧 沈书生 李艺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01期
[摘; ;要] “程序+内容”知识模型从“机械人”出发,而非从“主体人”出发进行追问的方式,导致其并不能够真正揭示学习者作为“主体人”的内部认识发生机制。文章从认识主体之“知识何以可能”的视角出发,依次从唯理论、经验论、先验建构论和发生认识论对该知识模型和其诸多变种进行批评与反思。最终认为,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归纳得出的“知识-思维”知识模型是当前认识论成就下的最佳答案,可能会蘖生出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逻辑; 内容; 知识模型; 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 G434; ; ; ; ; ;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建立知识模型,不仅可以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提供支持,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学习过程,以便为学习创设适恰的外部支持条件,促进学习更有效地发生。近来针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就是围绕信息加工理论之“程序+内容”知识模型进行的[1]。20世纪中叶以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人们解释人的复杂行为(概念形成、问题解决、语言理解等)提供了启发[2]。以西蒙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可以借助计算机来模拟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他们用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的初级信息(内容)加工过程[3],模拟人的思维即逻辑[4],在技术应用上获得了有效的突破,确认了“程序+内容”知识模型的价值。该工作也支持了心理学之信息加工理论的发展,并被应用到了教育教学领域。历史地看,基于“程序+内容”知识模型的信息加工理论是心理学领域最有活力与成就的理论之一[5],它弥补了行为主义和传统认知学派在解释或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内部过程时存在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心理学家打开了该过程的黑箱。 典型事例是,安德森在借鉴纽厄尔思想基础上,建立起的理性思维的自适应控制理论(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Rational,ACT-R),不仅阐明了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来源、关系及其运作过程,成功地为许多不同认知现象(感觉和注意、学习和记忆、问题解决和制定决策、语言加工、智力动因、智力教师系统和人机交互等)建立起了合理的模型,还使知识的获得和调用过程可以随环境而发生改变[6],使计算机模拟变得更加逼近真实。同时,安德森等以信息加工过程为依据,对知识进行的分类,也为教师按照不同类型知识的习得过程和条件进行更加切实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持。此外,加涅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得到的关于学习过程的阶段、外部教学事件、学习水平和学习结果分类等的认识,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衔接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心理科学与教育实践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