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袁 洁 (北京市金顶街第二中学)
一、 问题的提出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近些年来,探究性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并受到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探究性学
习能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能力全面、
灵活、持久,使他们终身受益,比传统的学习有更好的效果。
在以前,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来自教师的抱怨和不满:“这些知识我明明反复强调过,都快八百遍了,学生还是不会做,简直笨死了!”我们还能听到来自学生的苦恼和烦躁:“那些知识太枯燥乏味了,让人一点兴趣都没有,上学真痛苦!”老师有抱怨,学生有苦恼,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教师的教学没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如果有兴趣,则不用督促,学生能自觉地学习;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进来,甚至不用谈“积极”二字,最起码的,连“参与”都没有,他们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在课堂上。之所以没有任何效果,是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有生灌硬塞的嫌疑。
而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地方有两条:其一,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加强“个别化教学”;其二,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 2.现实意义
⑴、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学生兴趣就比较高。有兴趣,成功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认识就有很大差异。在中小学阶段,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那是老师严抓狠盯的结果,不背下来不能走。在各项竟赛、活动中,中国学生丰富的知识都清楚地显露出来。可是一到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相比就望尘莫及了,你看,美国学生从小学起就出入大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写出上万字的论文,论文题目大得让人瞠目结舌,到了中学,他们可以研究课题性的项目,而我们的大学生也常常自愧不如。两个国家的教育方式不同,但我觉得在有的方面很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不要让我们的不合理教育方式把学生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而窒息,不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思维把学生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扼杀了。有人做过这样的测验,测验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画一个圆,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回答,画的是什么?小学生答:是太阳、笑脸、水滴、眼睛……中学生答:是零,句号,大学生答:不就是一个圆吗?因此,从小学、中学开始,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尽早地开始探究式的学习也就不是超出学生的能力而是势在必行了。
⑵、给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我们的学生很多年后,越学越像书呆子。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传统的学习很像纸上谈兵,知识学了不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比
如学了地形,等高线,知道如何在地图上判断山脊、山谷、鞍部,可要到了真正的山上,哪儿是哪儿则全乱了套。又比如:学生看见田野里一片金黄的麦子,说了一句:“都黄了,还有什么用!”我不禁想说:我们的学习,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对生活没有任何帮助,那还有什么用!在这个问题上,探究式学习有其它方式所没有的优势,因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比如实验、调查、观察等等,让学生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学到的内容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果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探究式学习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都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地理这样的实践性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更容易找到切入点。
3.概念的界定
(1) 关于探究性学习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
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为实现这些改变,施瓦布建议科学教师首先要到实验室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室里
照本宣科地教授科学。这就是说,
在向学生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他们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
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
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重哲学、重历史、重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较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育人方式提出了挑战,法国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阶段。1990年由现任总理若斯潘领导的教育改革主要在制度层面,1994年开始转向重视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和课程改革。
由上可见,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一种国际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
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2) 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探究:即对未知领域的尝试性探索,俗话说“摸着石头过河”。人们的探究行为可以概括成以下图式:
(+成功)
动机 探目标 探 究 心 理 指 向 迹 轨 究 (—失误)
由图可见,探究行为的心理指向十分明确——直指目标。但是人们对每步探究活动的结果却不能预知,所以,行为轨迹是曲折的。由此可以概括探究行为特征:发现问题,尝试错误,体验成功,逼近目标。
建构理论重视问题解决,教学的出发点是“问题”,归宿则是“问题解决”。建构主义认为:人的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在探究过程中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
二、研究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学生以解决问题为方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以问题的探索进行以师生共同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以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自始至终以问题牵引学生参与活动,思考并力图解决问题。 2.研究的重点难点
教师以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学生以解决问题为方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以问题的探索进行以师生共同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如何合理地设计问题,以问题贯穿始终,牵引学生研究、学习。 3.研究假设
通过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收获,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和培养实践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建构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框架,从教学过程来看:包括设置情景、引出问题、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归纳总结、反馈测试。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情景的设置,将教学的内容转化为研究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如信息的搜集、重组。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检查的作用。在信息搜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提高,相互补充,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教师从中组织协调、引导学生围绕教学核心(主题)谈论,在归纳总结阶段,较好学生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学生围绕教学核心谈论,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反馈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完善。
四、科研基础
负责人王改荣老师是区骨干教师 ,有很强的教科研能力,多次在北京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先后组织国家级、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课题研究工作,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有时间带领我校教师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以我校的骨干教师为主,他们都参加过其他课题的研究工作,有很好的计算机基础和教强的教科研研究能力。
学校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设备,及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为专业指导,在设备、资料上能给与保证。学校在设备、资料上能给予保证。
五、本课题实施的步骤设计
1. 2002年9月——2003年1月 设计研究方案
对研究的内容、意义、手段、预期目标等进行设计,搜集资料,对课题的背景、现状有充分的认识,便于下一步的研究。
2. 2003年1月——2003年7月 研究实施阶段
选定内容,通过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从中得到收获和发展能力。
总结,反思,再实施作课,再总结。
3. 2003年7月——2003年9月 研究成果阶段 总结,写研究报告,撰写论文。
六、预期成果
最 序完成时间 号 终 研 1 2002.9—2002.12 究 成 果 2 2003.2—2003.7 最终成果名称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方案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成果形式 承担人 研究方案 王改荣 袁洁 录像课 实验 教师 3 2003.7—2003.9 探究性学习在初研究报告、论实验 文 教师 参考资料: 《探究性学习》 陆璟 中国教育网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践》 苗瑞强 《中国教育报》 2002. 7. 19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 《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任长松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第1、2期 《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罗星凯 《教育研究》 2001年
试论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