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巧用移动终端,创新互动课堂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巧用移动终端,创新互动课堂

――以品德与社会课《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为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智能移动终端凭借其便捷性、互动性、移动性、多媒体 性等特点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智能移动终端开始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开展基于移动 终端的探索实践,试图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式教 学,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 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完善了传统教学的片面性,让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堂更具高效性。那么如何上好“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文以将人 教版五年级下册《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为例,展开教学设计与课堂探究。

一、教学设计思路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第四课《汉 字和书的故事》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关于汉字演变的相关图片以及一 些资料,侧重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特点以及汉字作为记载事物和进行交流的作 用,并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汉字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比较和欣赏 汉字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神奇之处和特有的价值。

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只是提示了一些示范性的知识点或信息资源,给学生留出了探究和 思考的空间,可让学生体验学习探究历史的各种方法。本节课以“先学后教,自主高效”教 学理念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课前导学、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小组合作以及学生的猜一猜、看 一看、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探究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特 点,体验和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魅力和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 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品社课教学的目标要求。为此,我设计了七个教学环 节:

1. 课前自学,分享交流

教师通过“教学助手”平台,推送“课前导学”任务,针对学生上传作业及时进行批 阅。学生通过平板、手机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观看微课,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导学“任 务,与同学进行在线分享交流。

学习任务

1.请同学们课前按目学指导的要求认真预习第二单元第四课《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1 2、课前观代记事75^的

3、在家尝试体验古代记事方式并录制或拍照下来上传到平台中。

回学习素材

古代m p4

自岂^导.j pg

土下栽

osm it.下载

图1.《汉字的创造与发展》课前导学

2.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设置猜字游戏,学生在平板上抢答,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和”字进行猜字游戏, 再由字体上的异同性顺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2.猜字游戏:“和”

3. 观看视频,分享交流

课前让学生尝试古代的记事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古人记事方法的不方便,费时、费力, 还不容易清楚地把事情表达出来,由此深刻体会到创造汉字的必要性,吸引学生探究的热 情。课堂上,欣赏学生提交上来的作品,并播放仓颉造字的视频。学生谈尝试后的体会和感 受。

4. 分享互动,探究释疑

① 认识甲骨文:出示甲骨文图片,学生抢答认识的甲骨文;设置连线游戏,学生在平板

上操作连线,并将完成游戏任务发送至教师教学终端。师生共同反馈分析所呈现的甲骨文。

图3.甲骨文连线游戏

② 探究汉字的演变规律:播放汉字演变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说一说感受,再让学生试 着写一写“马”字的演变过程,利用互动平台的拍照上传功能将所写马字,上传至平台上, 分享交流后,再引导学生谈谈写后的体会和感受。

本环节通过学生说一说、看一看、写一写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师生、生生互 动交流中共同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尝试写几个“马”字,目的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 探索出汉字的发展规律。

图4.拍照上传:“马”字的演变发展

5. 创新设计,观摩评价

① 变字游戏:利用互动课堂一工具一板书推送功能,出示变字规则并推送板书给学生, 学生直接在平板上答题后提交。

② 动手设计:学生动手设计“新丰”二字的艺术字。未完成学生的课后继续设计并将作 品提交到家校帮的课后作业中去分享和评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神奇魅

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 观摩作品:通过互动平台,分享观摩学生上传的优秀作品,学生进行评价感悟,激发 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 畅谈收获,感悟提升

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收获与感受,通过畅谈学习收获与感受,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 解,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 巩固延伸,在线检测

基于“人人通”互动学习平台,推送在线检测试题“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一知识检测”, 学生在家中完成相应试题,提交答案,教师及时检阅,并反馈完成情况。

二、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通过以上七个环节的教学思路的分析,体现出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课堂的优势所在,信 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利于推进学生更高效、自主地学 习。本节教学示范课中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有以下五个创新点:

1.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课前导学”应用:依托“省平台人人通”教学助手 平台设计“课前导学”。基于“课前导学”可视化技术,学习目标清晰展示,在线指导学生 学习;基于“课前导学”资源推送功能,教师推送自学任务(按自学指导预习课文、观看微 视频、亲身体验古人的记事方式),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把亲身体验古代三种记事方式的过 程拍摄成视频并上传到家校帮作业平台上。师生及家长在“家校帮一作业”平台上可对提交 上来的作业相互点赞、评论,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课堂内外融合,学校和家庭融 合,形成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凸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云端一体化互动课堂模式。

2. 基于“人人通”教学助手平台开展互动课堂教学:①基于“互动课堂-作品观摩”可 视化技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推送的课堂板书作业,在平板上直接答题,即时呈现答案,教 师通过手机即时查看答题结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调控讲解,做到有的放矢。 ②基于“互动课堂”的即时拍照传输功能,学生将完成好的仿写“马”字和设计“新丰”艺 术字的作品拍照后提交,教师可即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利用“作品观摩”功能,将学生的 作品呈现在大屏幕上欣赏点评。③基于家校帮-作业中的可点赞可评论功能,学生上传的课 前导学作业或课后作业都可在作业栏内进行查看,教师可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批 阅,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点赞互相评论。课堂上的作业即时呈现与分享,课后作业的相互点 赞评论,让品社课堂真正实现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高效互动。

3. 基于智能终端转化教学方式实现课内外融合:基于一对一环境构建即时多元的互动学

习平台,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为可能,把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课前、课中和 课后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的互动应用,自主学习、互动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 诊断、评价,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课内外融合。

4. 运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视频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观看视频,如“仓颉造 字”、“汉字的发展演变”、“马字的演变过程”等,营造深厚的学习氛围,触动学生的感 观,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5. 基于“人人通”互动平台的在线诊断技术的应用:通过“人人通”平台“教学助手- 在线检测”推送“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一知识检测”,学生在线完成检测,教师及时检阅反 馈。在线诊断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快速检验学习成果,诊断课堂学习,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提供解决“药方”。检测学生课中学习效果,准确分析答题数据,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依 据,也为学生课堂学习自我纠错的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三、教学成效分析

1. 充分发挥了 “家校帮一作业”平台上可对提交上来的作业相互点赞、评论的共享优 势。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课堂内外融合,学校和家庭融合,形成有效的信息化教学 环境,凸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云端一体化互动课堂模式。

2. 基于“互动课堂-作品观摩”可视化技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推送的课堂板书作业, 在平板上直接答题,即时呈现答案,教师通过手机即时查看答题结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 进行及时的调控讲解,做到有的放矢。

3. 基于“互动课堂”的即时拍照传输功能,学生将完成好的仿写“马”字和设计“新 丰”艺术字的作品拍照后提交,教师可即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利用“作品观摩”功能,将 学生的作品呈现在大屏幕上欣赏点评。

4. 基于“家校帮-作业中的可点赞可评论功能,学生上传的课前导学作业或课后作业都 可在作业栏内进行查看,教师可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批阅,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点 赞互相评论。课堂上的作业即时呈现与分享,课后作业的相互点赞评论,让品德与社会课堂 真正实现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高效互动,品德与社会课不再枯燥乏味。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互 动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移动 终端的互动课堂,实现教学环境网络化、教学内容数字化、师生评价多样化,进而全面助力 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基于学科教学特点,利用移动终端,创新互动课 堂,展开教学设计思路,融合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科重难点的突破,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 式,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巧用移动终端,创新互动课堂

巧用移动终端,创新互动课堂――以品德与社会课《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为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智能移动终端凭借其便捷性、互动性、移动性、多媒体性等特点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智能移动终端开始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探索实践,试图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式教学,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qe303sr1x9lpyv23wwc1symv1jox50078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