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年高考名校名师仿真模拟联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答案(0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0年高考名校名师仿真模拟联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

语文(一)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而是人们要

能自觉而扎实地行动起来”错,原文是说“重要的不是……而是从认识到行动的自觉和践履”,即知行合一的“自觉和践履”,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和完善,而是人们要能自觉而扎实地行动起来”割裂了知和行的关系。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对古代哲学思想中错误的知行观进行

了介绍”分析错误,梳理文本第三段内容可知,文本先介绍了古代哲学家的错误的知行观,接着谈到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理论,进而引出了今人的“知行合一”思想。

3.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他

们对知行关系的认识都是失之偏颇的”说法绝对,比如王守仁就认为要“知行合一”;C项,“都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意义”错,朱熹主张知难行易、知先行后,而实现中国梦需要知行合一,因而不能说朱熹的观点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积极意义;D项,“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实现中国梦的条件有很多,“扎实工作,长期努力”只是条件之一。

4.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已经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夸大事实,

材料四中只是说“弊端逐渐显露”。

5.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于是移动医疗应运而生”错,从材料看,移

动医疗的出现和美国的药品误用事故没有必然联系。

6.【答案】①方便迅捷,能为人们提供随时随地的医疗服务。②能为人们节省大量时间。③能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治病为防病。④能优化流程,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⑤能有效避免各种医疗差错。⑥有助于提早发现慢性病,有利于治疗。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所以考生需要从材料中找答案。答题信息集中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从材料一中“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路上,人们都能够通过移动医疗设备随时听取医生的建议”“不仅将节省……变治病为防病”“可以说,病人在医院……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目的”“为了避免这些失误……而移动医疗正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等内容,可概括出前五点答案;从材料三中“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对亚健康指标的测量,可以提早发现慢性病,有利于治疗”,可概括出第六点答案。

7.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见异思

迁”错,从小说内容可知,小刚换厂是因为原来的那个厂形势不好。

8.【答案】①勤劳能干:及早开始刨菜园子,懂得多方面农业生产知识。②善于正确教育引导孩子:

疼爱儿子小刚,但又不溺爱儿子,希望儿子能吃苦耐劳。③做事有分寸:春分在重新栽韭菜等

1

许多事情上能坚持自己的主张,但在丈夫有情绪时又知道分寸,不惹急丈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要回归文本,从相关情节中找答案。春酒还没吃完,春分就催着丈夫开始刨园子,给韭菜地换茬,由此可知春分的勤劳;从春分和丈夫关于“浇水”的对话中,可知春分比丈夫更懂得种庄稼的学问。春分惦记在外打工的儿子,但不希望儿子成为“空心萝卜”,坚持让儿子吃苦,由此可知她疼爱儿子但不溺爱儿子。二贵不愿整理菜园,春分把锹递给他,坚持让他和自己一起干活,但她也知道“男人的德行得顺了毛摸”,在二贵一再唠叨时“不吭气”,可见她既坚持自己的主张又懂得让步。 9.【答案】①在情节结构上,用景物描写收束全文,照应上文排韭菜、分葱的情节,和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形成呼应。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主人公春分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③在表达效果上,一片舒伸开来的、新绿的韭菜和葱苗象征了小刚在春分的严厉教导下的成长,言有尽而意无穷。④暗示小说主题。“新排的韭菜和葱苗舒伸开来,一片新绿”暗示人也需要换茬才能茁壮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道题目实际上是要求谈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表达效果等多个角度思考。题干已经明确要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回答,可从文本中找出三个符合要求的角度。上文交代了春寒刚过时园子里蔬菜的状况以及描写了排韭菜、分葱的情节,结尾写“新排的韭菜和葱苗舒伸开来”,前后情节照应;正是由于春分的勤劳,才有了长势良好的韭菜和葱苗,这一景物描写衬托了主人公的形象;作者以长势良好的韭菜和葱苗暗示小刚未来会有所成长。

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文言断句题需要理解句子大意、正确把握句间关系。从句意来看,“镇抚”的行为的发出者是“大臣”,且“非温仲舒不可”语意完整,因而“大臣镇抚”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谕旨”意为“晓谕皇帝诏令”,“旨”作“谕”的宾语,结构完整,而“不愿往”的是“仲舒”,“仲舒不愿往”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答案为B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山海关以西地区”错,应指函谷

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1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以致发生了骚乱,影响到安定”

错,原文是说皇上认为可能导致骚动,又烦扰关右的百姓。

13.【答案】(1)每年征调士兵采伐林木供应京城,必须用钱财向羌族人借道通行。但仍不免被他们

抢夺,成为百姓的祸患。

(2)温仲舒被贬退多年,吕蒙正在中书省任职,极力举荐他,等到温仲舒被任用后,反而攻击吕蒙正,士大夫议论时都看不起他。

2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句中,关键词“给”(供应)、“假道”(借道)、“患”(祸患);(2)句中,关键词“黜废”(贬退)、“援引”(举荐)、“薄”(轻视、看不起)。

【备注】第二题以文言文阅读理解为基础,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要求考生对古代官职、礼仪、科举、称谓、习俗等有一定了解,体现了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参考译文】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任大理评事。升迁后担任秘书丞,因犯法被削职为民。不久,又被起用为右赞善大夫、睦州通判。端拱三年秋天,彗星出现,皇上在别殿召见大臣应对,温仲舒认为“国家平定太原以来,燕、代交界的地方,多年战争,杀伤抢劫的事,前后不断。黄河以北地区,农桑荒废,户口减少。衰败之余,极力供给边疆所需。壮丁服徭役,老弱供赋税。遗弃房屋,毁坏墙壁,百姓不是逃亡就是死去。奸臣媚惑皇上,还说百姓乐于交税。加上被征者可以用钱雇人代替服役,出征的人辛苦,居家的人怨恨。希望朝廷施以恩惠,以安抚百姓”。太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大赦黄河以北地区。淳化四年,罢为秦州知州。在此之前,汉人与羌人杂居。羌人居住在渭河南面,大洛、小洛门寨,出产很多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被他们占据。每年征调士兵采伐林木供应京城,必须用钱财向羌族人借道通行。但仍不免被他们抢夺,成为百姓的祸患。温仲舒到任后,率领士兵巡视各寨,用威信晓谕部落首领,各部落都献地请求归附朝廷。后来把这些部落都迁徙到渭河北面,建立堡寨来控制他们。百姓感激他的恩惠,为他画像祭祀他。正遇有人说温仲舒挑起事端,皇上对亲近大臣说:“温仲舒应以安抚为重。古时伊、洛一带,尚且有羌族、浑族与汉人杂居,况且这些羌族归属朝廷,一向居住在渭河以南,成为本地居民已很长时间,一旦任意驱逐,可能导致骚动,又烦扰我关右的百姓。”于是命令凤翔知府薛惟吉与温仲舒对调职务。适逢内侍蓝继宗出使秦州回朝,对皇上说得到渭南之地非常有利。于是皇上召见温仲舒,授任户部侍郎。后来大洛、小洛二寨成为内地,每年获得采伐巨木的利益。咸平初年,温仲舒被授任礼部尚书,后被罢免了职务,离开京城担任河阳知府。过了一年,任开封府知府。景德年间,并州缺太守,皇上认为北门重镇必须由大臣镇守安抚,非温仲舒不可,命令宰相宣谕旨意,温仲舒不愿去。大中祥符年间,升为户部尚书。大中祥符三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为左仆射,谥号为“恭肃”。温仲舒处理事务机敏。年轻时与吕蒙正交情深厚,又一起考中进士。温仲舒被贬退多年,吕蒙正在中书省任职,极力举荐他,等到温仲舒被任用后,反而攻击吕蒙正,士大夫议论时都看不起他。

14.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形象、思想情感等的能力。 “欣喜之情”错,

从首联“不要人随只独行”以及尾联的意思来看,诗人远离故乡,而眼前的美好春光更是引起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在诗中,诗人以烂漫春光反衬了思乡的孤寂之情。

15.【答案】①诗歌前三联写眼前之景,无一字写海棠,直至尾联才写故乡海棠,呼应诗题;②前

3

2020年高考名校名师仿真模拟联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答案(01)

2020年高考名校名师仿真模拟联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语文(一)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而是人们要能自觉而扎实地行动起来”错,原文是说“重要的不是……而是从认识到行动的自觉和践履”,即知行合一的“自觉和践履”,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和完善,而是人们要能自觉而扎实地行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qc8x85k5r9x6b742rz56u75f0b43501d7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