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随想 2020年6月
近几年,我有幸参加区课堂教学评比评审工作好几届,明显地感受到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前几年相比,进步很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制定目标很重要,目标好比师生在游泳课堂里的目的地,目标过大,游不到,目标过低,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恰当的目标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既能够达成目标,又能起到训练的作用。一般来说要观察三个要素。
第一,把握课标要求。本节课是对三年级学生社会交际训练的一个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把握了以上课标对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我们在制定具体目标就有了标杆了。
第二要结合课文内容。课本教材以范例唤起学生对关爱的回忆(自己接受的关爱和付出的关爱)阅读角”讲了一群学生默默关爱老师的故事,旨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还有很多隐藏的关爱,关爱的榜样——雷锋。活动园是引导学生开展关爱的实践活动,主要是
导行。67页两幅图,呈现了两个有爱心,却不善于助人的场景,引导学生懂得关爱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据此,本科的目标是: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
第三要关注学情。三年级孩子,他们的生活大部分是被家长包裹着的,他们在家被家人包裹着,在小区,被家人看护着,上放学路上,家长一路接送,在学校,被老师包裹着,他们生活的空间就是家里、小区、学校,很少独立与他人相处,社会生活经验缺乏,难以达成老师课堂设定的目标,(今天课堂上层出现多次的冷场),因此,作为老师要充分了解学情,要能够课前让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充分挖掘自己助人和被助的体验,了解社会上爱心传递的人和事,阅读了解雷锋的故事,增加不在场经验,提升他们对传递
爱心的理解,为课堂教学铺垫。
第四,目标要适宜。适宜的目标指的是在课标的指引下,老师制定出符合学情的课堂教学目标,切忌大而空的目标,比如“养成***的习惯”。这样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养成的,一堂课是无法达成的,如果出现这样的目标在老师的目标设定中,那一定是不契合实际的。
二、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首先,精心设计活动流程。教学思路是一节课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步骤和流程,也是教师对一节课教学过程所做出的思考、安排与策划,它体现了本节课“学”与“教”的逻辑,一堂成功的课必定
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教学主线,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重点突出,精彩纷呈。相反,凡是不成功的课必定是主线不明,思路混乱。好的思路既便于学生理解,更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展开。教学活动的流程,要依据目标,每个环节以目标为始,更要以目标为终,每个活动要达成总目标中的一个分目标,按照德育课堂的“知、情、意、行” 进行串联,明理导行。
其次,围绕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探究中学,要综合利用体验和问题导学,让孩子们调动一切身体感觉器官,去感知情境、思想和情感和他们的关系,从而丰富和发展他的认知体验和思想,或者通过矛盾冲突的激发,让他们通过或自主的,或合作的方式获得正确的认知,提升自我的价值取向。
第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媒体手段或情境表演的手段,把静态的教材内容转化成动态的互动探究体验的内容,比如下雨公用一把伞的书上静态图片,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模拟表演;把历史长河里的事件缩短为可感知、可分析比较的学习材料,比如交通工具的演变,再如《他们在偷懒吗?》,可用图示或列表的方式,把抽象的道理转化成形象可感的故事雷锋等,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能促进道德认知的获取,正确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因为是比赛,形式不可单一,手段要丰富,内容呈现要精准。比如进行习总书记关于雷锋精神的视频、小区可回收废物箱、小区体育器材的保洁、雷锋搬砖电影片段、学生义卖活动体验、四川木里事件后人们对消防人员的关爱、《爱的奉献》等,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