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广西南宁、梧州等八市2019届高三4月联合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被病毒入侵的细胞是靶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T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其具体过程如下:(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1)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2)抗体发挥功能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程,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

(3)若用药物解除CTLA- 4的“刹车”作用,免疫细胞变得过度活跃,可能攻击正常的体细胞而患自身免疫病。 【点睛】

本题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考生通过分析题干,结合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相关知识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9.4 有 ZAZa、ZaW 实验思路:用多只纯合黄色雌鸡和白色雄鸡交配,观察并统计后代雌鸡的表现型。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后代的雌鸡都是白色,则基因B/b位于Z染色体的Ⅰ区段上;若后代的雌鸡都是黄色,则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Z、W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但大小、形态有差异.Ⅰ、Ⅲ为非同源区段,说明在Ⅰ上存在的基因在W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在Ⅲ上存在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Ⅱ为同源区段,在Z染色体上存在的基因在W染色体也有对应的基因。 【详解】

(1)某性状是由位于Ⅱ区段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Z、W上有同源区段,则该种群中雌鸡的基因型有4种,雄性有3中不同的基因型,故该性状有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

答案第5页,总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Aaa

(2)杂合的有斑纹鸡与无斑纹鸡杂交,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ZZ、ZW。

(3)验证基因B/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染色体的Ⅰ区段上:

实验思路:用多只纯合黄色雌鸡和白色雄鸡交配,观察并统计后代雌鸡的表现型。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后代的雌鸡都是白色,则基因B/b位于Z染色体的Ⅰ区段上; 若后代的雌鸡都是黄色,则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 【点睛】

对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及不同类型的伴性遗传的特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10.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不能 流人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羊属于第二营养级,该营养级还有食草昆虫和鼠等多个种群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1)图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成分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网中的生物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能讲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故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能长期进行。

(2)与鼠相比,鹰在此食物网中处于最高级,故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人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经测算发现羊的同化量远小于草同化量的1/10,其原因可能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羊属于第二营养级,该营养级还有食草昆虫和鼠等多

答案第6页,总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个种群。

(3)牧民通过养羊获取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保护鸟和蛇,最终的目的是草能更多的被羊摄食,牧民可以获取更多的羊,故保护鸟和蛇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1.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包埋法 不适宜 酶不易失活,可以重复使用 提高(或升高) 游离酶活力下降速率大于固定化酶 低温 【解析】 【分析】

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中,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包埋法,是将微生物包埋在凝胶的微小格子或微胶囊等有限空间内,微生物被包裹在该空间内不能离开,而底物和产物能自由地进出这个空间,常用的有凝胶包埋法。载体结合法,是依据带电的微生物细胞和载体之间的静电、表面张力和粘附力的作用,使微生物细胞固定在载体表面和内部形成生物膜。化学结合法是将酶通过化学键连接到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载体上,使用偶联剂通过酶表面的基团将酶交联起来,而形成相对分子量更大、不溶性的固定化酶的方法。 【详解】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将酶液和一定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后,用注射器滴到一定浓度CaCl2溶液中,这种固定化酶使用的是包埋法。工业生产中,若要将小分子酶固定化,一般不适宜采用该方法。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酶的优点是酶不易失活,可以重复使用。

(3)据图分析,游离酶活力随着时间增加活性下降速率大于固定化酶,故纤维素酶固定后热稳定性提高。酶适合用低温保存。 【点睛】

答案第7页,总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固定化酶相关知识,意在加强学生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筛选过程的掌握,试题难度一般

12.mRNA cDNA 缺少基因表达所需要的启动子 农杆菌转化法 蛋白质 毒性蛋白或过敏蛋白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识记有关PCR技术的相关知识: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详解】

(1)从黑麦草细胞中提取mRNA,再反转录构建cDNA文库,再从中选取抗草甘膦基因。采用反转录的方法得到的目的基因没有启动子、终止子,故该方法获得的目的基因直接导入玉米细胞中不能正常表达。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农杆菌转化法。

(3)若实验结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抗草甘麟酶活性,可以通过蛋白质工程设计和改造编码抗草甘麟酶的基因。

(4)转基因生物可能会产生出毒性蛋白或过敏蛋白。

(5)发展以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村生态工程建设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需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答案第8页,总8页

广西南宁、梧州等八市2019届高三4月联合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被病毒入侵的细胞是靶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T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其具体过程如下:(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q6e07h2zj507xn0uyq64mg6283nif00q0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