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课例分析
作者:王宏丽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第07期
摘要:课例分析是近几年教师们教研工作的一种新形式,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高一语文互研组的公开课决定由年轻教师曹老师承担,恰巧有实习生李老师在校实习,他们两位都选了杜甫的《登高》,有幸听了他们的两节课,并以此作为课例研究来反思教学。 关键词:课例;课例研究;课例分析;《登高》 《登高》教学过程一(公开课): 《登高》教学过程二:
以上两节课是两位年轻老师分两次完成的,前后两节相隔一个星期。从评课记录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人上在板书设计、教态及详略安排、重难点及对教材的处理上与试讲前相比做了很大的调整,基本上将《登高》的教学三维目标、感情基调把握到位,注重学生的感悟、合作探究,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准备充分,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课堂
曹老师在试讲的时候,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学生的互动,第二次曹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以音乐朗诵等多媒体手段熏染学生的情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课堂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课堂死气沉沉,就不会产生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有时还会给人一种压抑难耐的感觉,试想教师和学生没有心与心的交流,沒有面对文本的真诚对话,我们的课堂会有活跃的气氛和丰厚的内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二、诗歌教学一定要注重诵读
诗歌解读是对具体诗的解读,不宜空谈解读方法。不同的解读方法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工具,而工具也只有在具体诗歌的解读中才能够显示出意义与价值。曹老师在试讲时没能引导学生充分诵读,以自己的讲解为主,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品读;而李老师能大胆范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在教学中也较少范读,听了他们的课,我的感触很深,其实我们教师范读不一定标准,不一定很美,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对作品的感悟,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大胆尝试,大胆范读。 三、要及时做教学反思
《登高》课例分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