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辅导——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
?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
? 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与控制工具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对乘数的调控。 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债,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行为。这个工具的运作过程如下:当货币当局从银行、公司或个人购入债券时,会造成基础货币的增加。由于债券出售者获得支票后的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操作的有点:(1)使中央银行能够主动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作用于货币供应量。(2)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4)由于吞吐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有可能用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产生震动性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率地发挥作用,其前提条件是: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可用以操作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
再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现在已扩展为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
利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利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利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但是,这一政策并不能保证实现引导市场走向的政策意向:如果同时存在更强劲的制约因素,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此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极为有限。
这一政策的作用也许主要体现为广告效应。如果利率升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 法定准备金率也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 法定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当货币当局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因为法定准备金率影响面太大效果太强烈,一般几年才会调整一次。 当前,在三种调控工具中较为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
?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通货比:现金/活期存款
对居民持币行为,进而对通货比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四个方面:
1、财富效应。当一个人的收入或财富大量增加时,通常说来,他持有现金的增长速度会相对降低;反之亦然。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通货比与财富和收入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2、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居民持有的现金,其报酬率为零;储蓄存款有利息收益,报酬率大于零;证券或债券的收益率比储蓄存款高,但有风险。对这些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变化,都会影响通货比。 3、假若出现了银行信用不稳定的苗头,居民就会大量提取存款,通货比会因此增大。
4、非法经济活动。为了逃避法律监督,非法经济活动倾向于用现金进行交易。所以,非法经济活动的规模与通货比正相关。
表征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特点的,是它们对资本的需求,进而是对贷款的需求。一般来说,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1 of 4
1、经营的扩大或收缩。经营扩大要求补充资本,补充资本的投入一般要求从补充货币资本开始。如果企业需要补充贷款,就必然增加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假设缺乏经营积极性成为某一时期企业行为的普遍特点,那么再低的利率也不能刺激企业对贷款的需求,货币供给也就缺乏扩大的基础。
2、经营效益的高低。一般来说,不管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还是整个经济比例、结构有问题,都会造成资金周转率降低。信贷资金占用时间延长,在相同的产出水准下会相对增加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增加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反之,则会减少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
银行主要通过两种行为影响货币供给: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供给就越小;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少,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大,供给就越大。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是没有利息的,所以保有超额准备金等于放弃收入,这就是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从这点出发,商业银行总是力求把超额准备金压到最小限度。在发达国家,银行通常把超额准备金保持在1个百分点之下,这属于成本-收益动机的问题。但是,如果银行出现存款流出苗头时,则必须采取增加超额准备金的行为。因为一旦出现存款大量流出的现象,若无超额准备金,就得采取诸如出售证券、催收贷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等行动,这不仅会增大成本或减少收益,还可能使银行面临倒闭的威胁。此时的增加超额准备金属于风险规避动机。
保存超额准备金的行为,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的制约。用R/D表示。
在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也就是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能支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币。所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利率及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市场利率越高,银行越愿意多贷款;而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高低,对于商业银行借款数量的多少,则是负相关的。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近年来,由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存款货币银行改革具有实质意义的推进,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的联系也处于具有实质意义的转折过程之中。
以前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具有下述特点:
1、国有银行面临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这一方面来自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即使是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亏损的企业也要求追加贷款,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经常为地方投资项目和地方企业提出贷款要求。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下,银行的贷款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此外,就银行来说,在风险不足以威胁其命运时,扩大贷款就是扩大收益,因而并没有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
2、银行在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下,为了扩大贷款,最为关键的是争取获得更多的中央银行贷款。可以说,依靠中央银行的支持来扩大自己的业务,是那时中国国有银行行为的突出特色。
3、利率、准备金之类的调节手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从国有银行来说,利率对其从中央银行借款起不了多大调节作用。因为它发放贷款的利率与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都是国家直接规定的,其间的利差已经考虑了它们的利益。
近来的改革实际上是针对上述问题逐步推进的,包括:
1、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事实上存在的资金供给关系,建立市场机制所要求的银行与企业关系。 2、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强调各级政府不得强令银行贷款。
3、理顺中央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先后推行了多项有利于促进和保证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经营的措施。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2 of 4
对其中B、C/D和R/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
1、B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起作用。 2、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3、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利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3 o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