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复习重点
1.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
中等热度: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2.临床上常见的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3.头疼的程度与性质:
程度:一般分为轻、中、重,但与病情的轻重不一定相一致。 性质:搏动性,跳动样疼痛(见于高血压性、血管性及发热性疾病);
电击样痛或刺痛(神经痛);
重压感、紧箍感或钳夹样疼痛(肌肉收缩性疼痛)。
4.发绀:亦指紫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
呈现青紫色的表现。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因,发绀可分为中心性、周围性和混合性三种发绀。
5.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
状。
6.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型黄疸。 7.痰量多时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浆液或浆液脓性、底层为坏死组织碎屑。
8.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的症状。
9.咯血量:每日咯血量在100以内为小量,100~500为中等量,500
以上为大量。
10.临床上常见的呼吸困难的表现有: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11.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按临床表现的不同,呼吸困难可分为下
列几种类型)
⑴肺源性呼吸困难:①吸气性呼吸困难; ②呼气性呼吸困难; ③混合性呼吸困难;
⑵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见于心力衰竭) ⑶中毒性呼吸困难;
⑷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P15)
12.心源性哮喘:左心功能不全时,可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
重者高度哮喘,颜面青紫,大汗淋漓,呼吸有哮鸣声,
1 / 121 / 12
甚至咳出或从口腔喷出大量浆液性血性痰或粉红色泡沫样痰,听诊两肺底甚至全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P16)
13.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血液经口腔呕出。
14.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黑便如无光,可见于服用活性炭、
枸橼酸钠、枸橼酸铋钾及铁剂等。
15.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未消化
的食物。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腹泻两种。
16.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7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排便困
难,粪便干结。
17.腹泻从病理生理角度可归纳为:
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动力性腹泻;吸收不良
性腹泻。
18.牵涉痛:也称感应痛,是腹部脏器引起的疼痛,刺激经内脏神经
传入,影响相应的脊髓节段而定位于体表,即更多具有体神经传导特点,疼痛程度剧烈,部位明确,局部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
19.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可分为:⑴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右心衰);肾源性水肿;
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黏液性水肿;经前期综合症;其他。
⑵局部性水肿
20.血尿:新鲜尿液离心后沉渣镜检,每高倍镜视野下红细胞≧3个
或新鲜尿液直接计数红细胞超过8000/,或12h尿氏计数红细胞超过5×10^6均示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称为血尿。
21.血尿按照排尿时间的先后,可分为初血尿、终末血尿和全程血尿。尿三杯试验可区分这三种情况。
22.尿频、尿急、尿痛常同时出现,又称为膀胱刺激征或尿路刺激征。 23.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有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有客观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 24.眩晕的临床表现:
⑴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 ⑵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
⑶其他原因的眩晕(如中毒性等)。
2 / 122 / 12
25.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一般为突然发作,发作时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恢复迅速,少有后遗症。
26.晕厥的临床表现:
⑴血管舒缩障碍:①单纯性晕厥②体位性低血压③颈动脉窦综合
征④排尿性晕厥⑤咳嗽性晕厥
⑵心源性晕厥 ⑶脑源性晕厥 ⑷血液成分异常
27.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
28.意识障碍与昏迷的临床表现: ⑴嗜睡
⑵意识模糊 ⑶昏睡
⑷昏迷 ①轻度晕迷 ②中度昏迷 ③深度昏迷 ⑸谵妄
29.情况障碍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稳定性的改变及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包括:⑴情感高涨;⑵情感低落;⑶恐惧与焦虑;⑷情感淡漠;
⑸情感不稳;⑹情感倒错。
30.正常成人血压参考值:
理想血压:收缩压<120, 舒张压<80. 正常血压:收缩压<130,舒张压<85. 高血压:收缩压>140,舒张压>90. 低血压:血压<90/60.
31.临床上根据水肿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32.若在相当于第二磨牙的颊粘膜处出现小的白色斑点为麻疹粘膜斑(斑),为麻疹的早期特征。
33.扁桃体肿大一般分为三度:未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超过咽腭弓者为Ⅱ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34.潮式呼吸,又称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35.听诊顺序:从二尖瓣区(心尖部)开始→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
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3 / 123 / 12
36.房颤:是指心房肌纤维出现每分钟350-600次的不协调、不规则
乱颤,是一种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于房室交界区存在生理性传导阻滞,心室率明显低于心房率,一般在90~150次/分,很少超过170次/分。(百度的)
37. ㈠收缩期杂音: ⑴二尖瓣区:
①功能性杂音;可见于发热、甲亢、妊娠等。
②相对性杂音;由于左室扩张,引起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而产生。
见于扩张型心肌病等。
③器质性杂音;主要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
脱垂、乳头肌功能失调等。
⑵三尖瓣:相对性杂音多见。器质性杂音少见。 ㈡舒张期杂音: ⑴二尖瓣区:
①器质性杂音主要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听诊特点:最响部位在心尖区,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先递减后递增,音调较低,较局限,不向远处传导,常伴有震颤及S1增强,杂音前可有开瓣音。
②相对性杂音可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相对性二尖瓣狭窄而产生杂音,称 杂音。
⑵三尖瓣区:局限于胸骨左缘第4、5肋间,可见于三尖瓣狭窄,但极少见。
38.正常心电图:(具体见P110) ⑴P波 ⑵间期 ⑶波群 ⑷段 ⑸T波 ⑹间隙 ⑺U波
39.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早期: 段向损伤面斜形升高;T波振幅增加(高耸T波),指向
损伤面;无异常Q波。
急性期:高耸T波开始降低;出现异常Q波;段起始部弓背向上
抬高,以后逐渐下降至基线或接近基线;T波后支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坏死性Q波、损伤性段抬高和缺血性T波倒置在此期内可同时并存。
4 / 124 / 12
近期:抬高的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性Q波持续存在;主要演
变是缺血性倒置T波逐渐变浅,直至恢复正常或趋于恒定不变。
陈旧期:段和T波不再变化,只留下坏死性Q波,理论上将持续
存在终身。
40.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的频率在成人超过100次/分,称为窦
性心动过速。此时,、及时限都相应缩短,有时可伴有继发性段轻度压低和T波振幅偏低。
41.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
过缓。
42.血红蛋白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 成年女性:110~150 新生
儿:170~200
43.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 44.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45.黄疸临床分型:轻度、中度、重度
46.血清钾参考值:3.5~5.3;血清钠参考值 135~145。
47.甲型肝炎由微小病毒引起;乙肝由环状双股病毒引起;丙肝为黄疸毒属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48.乙肝三系统:一般机体感染后产生相应的免疫,形成三种不同的
抗原抗体系统。
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⑵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49.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急性痢疾分为普通型、轻型、中毒型。中毒型分为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50.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毒素所致的急性疾病
发生机制:系由破伤风杆菌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该毒素先侵袭神经末梢运动终板,继沿神经轴逆向传至脊髓前角细胞,然后沿运动神经束进入中枢,阻断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导致脊髓神经元和脑干的广泛脱抑制,因而临床上出现相应症状。 51.包虫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
52.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53.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
咳、痰、喘为主要症状,秋冬好发。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5 / 125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