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与途径 ①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认识完成的标志:运用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
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Ⅰ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Ⅱ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Ⅲ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 Ⅳ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四)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两点)
(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客观性)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可知性)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无限性) (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①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②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
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还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②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① 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创立 ②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及其意义 ③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①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 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 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② 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③ 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1、历史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三个基本的方面。
6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包括感性形态的社会心理和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等两个基本层次。
2、唯心史观: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① 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 唯心史观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3、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唯物史观:指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观。其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才是社会的主人和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被称为群众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其意义表现为:
① 使唯物主义哲学第一次成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② 使空想社会主义第一次走向科学社会主义。
③ 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④ 使无产阶级及其改造世界的奋斗第一次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与物质基础,并对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与发展起着复杂的、深刻的作用。
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②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③生态系统平衡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生态平衡受破坏时,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条件。(非常重要,结合和谐社会理解)★★
2、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②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③发挥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须对人口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人口的质量。
④人口与物质生产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3、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5)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社会意识的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人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三大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形成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 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 ①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的直接动力
② 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7
③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科学及其在社会 ① 科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发展中的作用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 ①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② 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③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5.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① 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②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及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
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因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二)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 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②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3)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方式,它是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4)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以解放生产力,也是一场革命。
(三)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 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控制和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并且始终是进步的革命的因素。(“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科学与价值之间的矛盾。)
② 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科教兴国”战略是发挥科技社会功能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证。(注意:自主创新和科教兴国联合考)
③ 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8
来推动社会发展。
④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解决全球问题,应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四) 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其创造历史的作用突出表现在: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物,包括杰出历史人物和反动历史人物。
(3)杰出人物: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4)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②历史人物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③甚至对历史事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④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制约。 (五)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1)群众观点基本内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六)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③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规律制约,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①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②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③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实质。(社会进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必然表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