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教材精讲 (10-12 )章 【圣才出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0章亲社会行为[视频讲解]10.1本章要点●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同时对立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研究者提出三种不同的理论,即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和进化理论。●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情境、被助对象的特点和助人者的特点等。●由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到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要创设一定的社会条件来影响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本章阐述了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助人行为的研究和理论,阐述了亲社会行为培养与品德教育的有关理论和研究。10.2重难点导学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1/55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亲社会行为(prosocia1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利他主义(altruism)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的回报,甚至没有要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想法。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的含义。但是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它也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所以它是一个比利他行为更宽泛的概念。“亲社会侵犯”的概念,指的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例如,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适当的惩罚等。2.亲社会行为的发生(1)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①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theory)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相互作用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受到2/55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社会经济学”导向的。人们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目的在于以个人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偿的交易。助人行为有隐藏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树立形象,得到赞许或友谊;解除或减轻我们内心的烦扰。通过对与艾滋病患者交朋友的志愿者动机的调查可以将这些志愿者的动机归纳为如下六种:知识:更好地了解人们或学习技能;职业:通过经验和交往增强职业能力;社会适应:成为群体的一员并得到赞许;自我防卫:减轻内疚或逃避个人问题;提高自尊:提升自我价值和信心;价值表达:表达个人的价值观和对他人的关怀。显然,这六种动机中只有价值表达是属于真正的利他主义的。这就是说,人们在助人的时候经常是有“个人打算”的。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当移情的时候,我们的忧伤集中在遭受痛苦的人身上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痛苦。真正的移情和同情是推动我们去帮助受害者的原因。是否存在真正的利他主义?巴特森(1991,1995)在对移情和利己主义的25项测查实验中得出结论:有时人们确实聚焦于他人的幸福而不是自己的幸福。实际生活中也正是如此,在纷飞的战火中,用身体掩护战友的人是来不及考虑这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光荣或长远的好处,而不这样做又会给自3/55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己带来什么耻辱的。②社会规范理论(socia1normtheory)社会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和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或受到谴责的。亲社会行为是有益于社会整体的,所以是被接受的、受到鼓励的和可以得到一定报偿的。研究发现,有两种社会规范在推动助人行为。·互惠规范(reciprocitynorm)。社会学家古德纳(A.Gouldner,1960)指出,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的道德规范就是互惠规范。对于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应该给予回报,也给予帮助,而不是伤害。·社会责任规范(social-responsibilitynorm)。进一步为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计,我们的社会规范规定,不管个人之间是否互利,人都应该助人。我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考虑交换,这就是社会责任规范。人们遵从这一规范不仅为了互利,而且是为了“自身的声誉而采取的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贝科威茨和邓尼斯(1963)在“责任和依赖”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实验要求被试在监督者指导下制作纸信封,告诉他们这实际上是一项对监督者的管理技能的测试。他们制作正确的越多,监督者得到的奖金也将越多。让一部分被试相信监督者将取得的评价取决于自己的工作,而让另一部分被试相信自己的工作与监督者将得到的评价没什么关系。研究表明,前一组被试虽然明知自己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但他们仍然帮助监督者,好好工作。研究者认为被试的唯一动机就是社会责任感。③进化心理学理论(evolutionarypsychology)进化心理学指出,生命的本质是基因的保存。·保护家族(kinprotection)。我们的基因安排我们关注和我们住在一起的亲属。因此,4/55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一种自我牺牲的形式,就是为保留基因的继续存活而热爱自己的孩子,将孩子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幸福之上。·互惠(reciprocity)。基因上的自私也预先安排了互惠。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一只刚刚饱餐一顿的蝙蝠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频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生物学家发现,这种行为遵循着一个严格的游戏规则,即蝙蝠们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个体馈赠血液。(Wilkinson,1984)(2)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认知发展论者皮亚杰(J.Piaget,1932)认为,儿童的道德是经历了“他律道德性”和“自律道德性”两个有质的差别的阶段发展起来的。在第一个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由外在的权威给予的,因此,必须遵守,并根据对它的服从和脱离的程度来辨别善恶。在第二个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通过相互约定而形成的,而且能够变化。此时,儿童脱离了自我中心,变得会关心他人的立场和观点等,开始不是按结果而是按意志判断事情的善恶,于是不想辜负朋友的期待。鲁宾和施奈德(1973)研究发现,儿童帮助他人的意愿是随着年龄而增长的,与他们的道德推理直接相关。研究中看到,那些道德发展水平高,没有自我中心主义的儿童显然更愿意把糖果捐赠给穷孩子,用钱来帮助年龄更小的孩子。格林和施奈德的研究按年龄把被试者分为四组,即5岁和6岁,7岁和8岁,9岁和10岁,13岁和14岁。结果发现,在儿童分享糖果和帮助他人完成打扫任务上助人的意愿累进式地增加。直到9岁和10岁所有的儿童都与他人分享和助人。研究者说,儿童在前10年所习得的是识别他人的需要以及对鼓励利他主义的社会规范的理解能力。5/55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教材精讲 (10-12 )章 【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0章亲社会行为[视频讲解]10.1本章要点●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同时对立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研究者提出三种不同的理论,即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和进化理论。●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情境、被助对象的特点和助人者的特点等。●由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到他们的认识能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pw2p6ho8x02tjb2ixwe3xy6q955i0014r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